金秋时节,硕果飘香,乌东德镇青山村许国金家养殖的胡蜂又到了收获的季节。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了许国金家,远远地,悬挂在房前屋后树林间的一个个胡蜂窝便映入眼帘。为了近距离感受胡蜂养殖工作,记者跟随许国金一同去收割蜂蛹。只见他熟练地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护手套后,再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锯片从蜂巢正面切开一个长方形口子,取出布满蜂蛹的蜂饼后再把锯开的口子封闭,然后用细枝条固定住,一个蜂巢的收割工作便圆满完成。
采访中得知,初中毕业后,许国金一直在云南务工。他的胡蜂养殖路,得从两年前说起。2023年,许国金得知胡蜂幼虫、蜂蛹在餐饮市场需求旺盛,野生蜂蛹市场供不应求,便萌生了养殖胡蜂创业增收的打算。

刚开始养殖胡蜂时,邻里乡亲都不看好这一产业,都说胡蜂是野生的,人工养殖风险大,弄不好要赔本。
“认准了的项目我就要去做,不拼一把谁知道能不能成功。”就这样,有一股倔劲的许国金在左邻右舍的质疑声中开始了他的胡蜂养殖路。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许国金说,刚开始养殖的时候,没有养殖经验的他只能靠网上查资料、跟着视频边学习边实践,结果第一批胡蜂因为巢穴选址不当、温湿度控制不准,存活率不高。“看着死了的蜂蛹,心里又急又悔,半夜都睡不着觉。”面对挫折,他没有放弃,从选择背风向阳的山林搭建养殖棚,到根据季节调整投喂的昆虫、水果比例,再到掌握安全取蛹的“轻敲慢取”技巧,他从头学起。

“现在,我能通过胡蜂的飞行状态判断健康情况,连蜂后产卵的周期都一清二楚。”许国金说,第一年,他通过自己采集、引种的方式养了几十窝胡蜂。短短两年,通过繁殖、分窝和与人合作等方式,他的胡蜂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2025年,他养殖的胡蜂规模扩大到100多个蜂窝。“每窝胡蜂每收割一次收入1000余元。今年我家仅胡蜂养殖一项,已经收入了2万余元。”许国金信心满满地说,“明年准备养殖500窝左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
记者恶补了一下胡蜂的相关知识:胡蜂俗称“马蜂”,是一种农林益虫,一窝旺盛的胡蜂每年能捕食5000亩范围内森林和农田的害虫;因其蜂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价格不菲,导致“烧蜂取蛹队伍”猛增,野生胡蜂数量急剧下降,极大地破坏了生态平衡。

从“避之不及”到“主动养殖”,现在,乌东德镇青山村很多群众都有了通过养殖胡蜂增收的规划,他们充分利用荒山资源盘活地方生态资源,让胡蜂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走出了一条“蜂”回路转的致富路。
近年来,会东县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引导胡蜂养殖,并以示范基地带动规模养殖,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的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