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如何做好水电移民 “后半篇文章”?农业技术培训能帮移民致富吗?

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方针,聚焦移民群众增收致富这一核心,全力做好水电移民工作“后半篇文章”。全县将产业发展视为移民“能致富”的关键,在沿江区域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后扶产业项目,并常态化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全面夯实水电站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深秋的大崇镇,阳光和煦。11月12日,一场由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组织开展的“授人以渔”农业种植技术专题培训会在这里举办。培训设计科学合理,分为室内理论讲解和室外现场指导两部分,力求让参训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室内培训课堂上,工作队资深农艺师张老师结合精心制作的PPT,将大崇镇目前主要种植的经济果树复杂的管护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屏幕上展示出清晰的图片,引起了群众极大兴趣。不少群众还现场提出了种植过程中的各种疑问,培训老师一一耐心进行了解答。
室外培训现场,在一片山坡梯田上,几十名种植户将培训老师团团围住。张老师根据果树情况进行点评,直观向种植户们讲解了果树管护的重点、难点及要点。“要舍得修枝,只保留有用枝。”“要加强水肥供给,果树才不缺营养。”“桃花不要怕多,我们不求果大,但求果多,结得多就卖得多。”“枇杷不一样,我们要合理疏花,控制挂果数量,果子才能又大又甜,以后能多卖钱。”……他一边解释,一边熟练地演示着如何修枝,识别花芽、叶芽,如何规划树形,怎样疏花打芽以及开沟施肥等技能。参训群众认真倾听,生怕落下什么细节,部分群众更是拿出手机录起了培训全程。

“这次培训真是太及时了!”大崇镇大崇社区一组群众王向云介绍,他家原来是大崇镇崇兴村五组,长期都是以养蚕等传统产业为主,为了支持国家建设,水电站移民搬迁到了大崇社区,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始种植果树,在种植过程中发现太缺技术了,遇到了各种问题和难题。今天专家来讲课,围绕果树的后期管护,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科学疏果、套袋防虫、精准施肥这些,真真实实解决了他们在种植过程中的很多实际问题。他说:“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技术学到手,心里就有谱了。我们对发展好果树产业还是很有信心。”

乌东德、白鹤滩两大国家重大水电工程的建成,书写了我国能源发展的辉煌篇章,这其中离不开我县部分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与搬迁。如何让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移民群众能够安稳致富,是我县的重要工作,更是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的必答题。工作队始终坚持“一条主线、两条底线”工作策略,树立“有解思维”,坚持把难点当攻坚点、把难事当民生实事,立足实际,找准群众视角,精准掌握了后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
“我们把农业技术培训定位为做好后扶发展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舒洪前表示,工作队紧扣县委县政府“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田间地头走访、院坝座谈等方式,摸清工作中的痛点、堵点和难点。发现群众存在产业从原先种蔬菜、养蚕桑到现在栽种枇杷、春雪桃等经济果树所面临技术短缺的实际问题。为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工作队针对性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分类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零距离”农技培训。通过技术培训搭建交流平台,帮助群众快速适应新的农业产业,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与归属感,助力库区社会和谐稳定。

技术帮扶是一项长期工程。县水电移民综合帮扶工作队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移民后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将更多实用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群众手中,变“输血”为“造血”,助力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W+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