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一场串联起西昌、昭觉、喜德、越西、甘洛五地的非遗之旅,正带领人们走进彝族文化的瑰丽世界。从悠扬的邛都洞经音乐到绚丽的彝族服饰,从精湛的漆器髹饰到精美的刺绣技艺,多元非遗在此绽放,诉说着千年文明的传承与新生。
西昌:古乐悠扬 文脉绵长
清晨的建昌古城戏台,悠扬的乐声穿透古巷。每周日上午9时,国家级非遗项目邛都洞经音乐公益演出准时上演,2小时的演奏中,古筝、笛子、三弦等乐器交织,奏响“钧天妙乐”。作为儒家礼乐文化的活态传承,其旋律中蕴含着“崇文重教、明理修身”的古老智慧,让听众在丝竹声中感悟传统美德。
演出结束后,漫步6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街,2400余处文物遗迹分布其间。登上大通门俯瞰古城,打卡“四牌楼”,马帮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在街巷间徐徐展开。
下午,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详实的展品勾勒出彝族群众从奴隶社会到现代文明的演进轨迹。傍晚,邛海湿地的湖光山色涤荡心灵,骑行至青龙寺观日落,成为一天最美的收尾。
火盆烧烤的香气弥漫在夜色中,邛海湖畔的一鱼三吃、醉虾等特色美食,让味蕾也沉浸在西昌的独特风情里。留宿西昌大石板古村,古色古香的院落让人在静谧中回味一天的文化之旅。
昭觉:霓裳斑斓 绣出新生
从西昌驱车前往昭觉县彝族服饰博物馆,1600平方米的展厅里,300多种彝族服饰惊艳亮相。从国家级非遗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成品,到千余件银饰、刺绣珍品,三大服饰体系完整呈现,每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彝族群众的审美与智慧。
走出博物馆,在沐恩邸社区的薇穆嘎扎非遗工坊里,绣娘们正用红、黄、黑三色丝线勾勒火镰纹、羊角纹。游客可亲手体验基础刺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公司+绣娘”的模式让古老技艺成为增收手段,定制绣品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午后前往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社区彝绣工坊,这里见证着“非遗+扶贫”的生动实践。搬迁后的村民通过刺绣技艺实现就业,让千年绣法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若逢花季,谷克德湿地的高山草甸与索玛花海相映成趣,为旅程增添一抹自然的亮色。
餐桌上,坨坨肉的醇香、苦荞粑粑的质朴与酸菜汤的清爽相得益彰,彝族特色美食让人大快朵颐。
喜德:漆器流光 技艺传承
在喜德县民政民族工艺厂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故事正在上演。若提前联系传承人,游客可参与从选杜鹃木、制胎到髹漆的完整流程。2-3小时的体验中,亲手制作的漆器成为一份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这种以黑、红、黄三色为主的传统工艺,在传承人手中幻化出万千纹样,食器、酒器、乐器等器物既实用又美观,展现着彝族群众对生活的热爱。下午的小相岭风景区,灵关古道上的千年马蹄印与古驿站遗址,诉说着南方丝绸之路的过往繁华。
荞麦饼的香甜与连渣菜的清爽,构成喜德饮食的质朴风味。夜晚,喜德县城的温泉酒店里,硫磺温泉洗去疲惫,让人在暖意中回味漆器技艺的千年传承与魅力。
越西:手作体验 多元交融
越西的山海情非遗体验馆里,热闹非凡。游客们或专注于大漆漆扇绘制,或尝试银饰錾刻,专业指导让零基础者也能完成专属作品。若逢火把节,篝火旁的达体舞更是点燃热情,让非遗在互动中焕发活力。
文昌故里景区的丁山桥与零关题记,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所水镇的古街与百年土碉楼,留存着时光的印记。这里的非遗不仅是技艺展示,更是生活方式的延续。
越西九大碗的丰盛,豆花、干糕、卷粉等地道小吃,让美食成为理解当地文化的另一把钥匙。留宿县城或相岭雪民宿,山间的宁静让人沉醉。
甘洛:绣针传情 古今碰撞
甘洛的彝针彝线刺绣合作社里,国家级传承人阿西巫之莫正传授平绣、锁边绣技法。这里的作品曾与FENDI联名,传统刺绣纹样在时尚设计中绽放新彩,游客可定制专属挎包、围巾,带走一份“非遗时尚”。
普昌水墨梯田是自然与人文共同绘就的画卷。清溪峡古道上的遗迹,延续着南方丝绸之路的故事。
海棠彝家腊肉的醇厚、榨榨面的筋道,搭配本地咂酒,让味觉感受甘洛的独特魅力。留宿县城或海棠古镇民宿,非遗之旅的余韵在夜色中悠长。
从西昌到甘洛,五天的非遗之旅串联起大凉山的文化瑰宝。在这里,古老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生活、赋能发展的鲜活存在;在这里,凉山非遗正以“彝路生花”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记者 江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