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7 日下午,为期 5 天的 “清华大学优秀学子凉山行” 活动在西昌落下帷幕。活动期间,清华大学 43 名师生深入西昌、宁南、昭觉、冕宁等地开展调研考察,走进脱贫攻坚示范点、探访大国重器、调研重点企业,切身感受凉山的资源优势和干事创业氛围,为凉山高质量发展献智出力,推动 “清凉” 校地合作与人才招引开创新局面。
山乡蝶变:触摸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脉动
在凉山州脱贫攻坚陈列馆,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生动案例,系统展现了凉山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学子们被凉山的脱贫攻坚精神深深打动,从基础设施改善到产业扶贫施策,从教育医疗发展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方位感知凉山变迁。
在昭觉县三河村,学子们沿着整洁石板路前行,参观错落有致的彝家新寨、宽敞明亮的民宿和快速发展的产业,深切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看到三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感受到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希望将来能为凉山发展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谢子琛说。
昭觉县火普村从 “土坯房” 到 “新彝寨”、从 “靠天吃饭” 到 “产业兴旺” 的蝶变同样令人震撼。超过千亩的高山蓝莓产业让清华大学本科生雷丹晨感慨:“科技加持下,这片生态沃土正源源不断孕育富民成果,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产业聚力:解码特色经济的创新活力
清华学子们走进凉山文旅集团、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攀钢西昌钢钒基地等企业,深入生产车间与研发一线,考察特色文旅、生物医药、钒钛、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现状。在凉山文旅集团、西昌火把广场等地,学子们体验大凉山原生歌集、篝火晚会、彝绣等民俗文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点赞。
宁南县南丝路集团的蚕桑产业调研中,先进生产设备、成熟工艺和完整产业链给学子们留下深刻印象。“小小的蚕茧能串联起这么长的产业链,既看到了技术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实际助力。” 清华大学本科生刘昕说。
大石板古村的保护性开发让传统村落焕新颜,特色民宿、文创小店与原生态彝族文化相得益彰。“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增收致富,特色文化转化成经济效益,让文化‘软实力’变成民生‘硬支撑’,令我震撼和感动。” 清华大学本科生石润松感慨道。
重器铸魂:感受科技强国的硬核力量
在白鹤滩水电站,学子们俯瞰大坝壮丽风光,深入参观地下厂房,详细了解其创下的多个世界之最,深刻感受大国重器的雄伟震撼与科技创新力量。“能亲眼见证这样的大国重器,我深感荣幸。希望未来能和更多清华人一道,投身祖国伟大事业。” 清华大学研究生杨宗旭说。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参观更让大家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震撼。“每一处设施都镌刻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密码,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几代航天人的坚守,身为新时代青年,怎能不为这样的国之重器骄傲自豪!” 学子们难掩激动。
智汇凉山:共绘人才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如今的凉山,正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好服务打造人才集聚地,人才工作连续 4 年在全省同类地区获评 “好” 等次。此次活动中,凉山采取 “揭榜挂帅” 方式发布 41 个首批项目,西昌市青年创新创业 Vlog、会理引才推荐官策划等 10 个项目成功揭榜。活动还向清华师生代表颁发 “凉山人才大使” 聘书和活动证书。
“这次凉山行让我觉得,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也能有很好的未来。” 清华大学研究生、凉山本土青年耿向顺已在规划回乡工作创业,“要尽己所能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在这片土地上实现理想。”
“站在凉山的土地上,我们更认识到应是时代责任的担当者和践行者,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智慧融入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浩然表示,凉山的现实需求,正是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广阔天地。
(记者商曼阿勒睹日江铜)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