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川省会东县鲹鱼河镇小河村黄照荣开始为自家养殖的200多头黑山羊忙碌起来,添加草料,查看黑山羊的状态……他认为,黑山羊已经成为全县的美食品牌,依托政府建立的平台和渠道,这些黑山羊将会为自己带来不菲的价值。
其实,黄照荣养殖的黑山羊只是全县农业品牌创新的缩影。近年来,会东县从顶层布局、品牌塑造、研究支撑、传播营销、品牌监管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以生态为基础,推进种养结合,构建农业品牌创新高地,因地制宜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演绎出了山区乡村经济高歌发展的生动样本。

生态为本,凝聚农民致富共识
地处四川西部边陲的会东县,西邻会理县,北接宁南县,东南倚金沙江和云南巧家县、昆明市东川区,“大山大水”是该县地域面貌的真实写照。从地理位置来说,偏远是会东需要面对的实际,区位的劣势相比于其他地方显得更为突出。农民如何致富?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绿色的自然禀赋为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底色。天蓝水绿是大自然给予这片土地的恩赐,由于气候“立体”,适合各类自然物种生长,作为全国华山松生长第一大县的会东,其纯天然的松子、松露、松茸等名贵野生食材品种众多,分布广泛,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绝佳的致富产品。
不同的是,之前由于市场意识缺乏,部分地方对这些“野味”进行粗放式的挖掘,加之没有统一的销售标准,以至于这些食材价格在市场上参差不齐,许多珍贵品种在老百姓的手中无法实现其本有的价值,生态环境也间接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创造‘金山银山’。”该县相关领导透露:近年来,会东县深知过分对资源的攫取就是对生态环境无形的破坏,面对既要开发与又要环保的矛盾,该县注重维持自然环境的平衡,从制度和体系上进行规范,对乱采现象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同时引进加工销售企业对这些产品统一收购。这样不仅从采摘方式上实现了变原来的粗放式采摘变为集约型开采,还从经营上变零散的低价销售为统一高端出售,提升产品的形象与价值。
他说:“老百姓已经充分认识到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和老百姓的收入成正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生态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我县的松茸等野生菌类纷纷走出大山,流向全国,如今成了人们桌上的珍馐美味,大自然的馈赠也成为了老百姓致富的‘法宝’。”
种养循环,激活农村内生动力
有了生态环境作为支撑,会东县以种养结合为抓手,抢抓“川滇明珠”发展机遇,引领全县民众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以此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
作为全县‘粮改饲’重要基地的新街乡,付氏健康牧业负责人付太全全部使用自己栽种新鲜的玉米制作饲料喂养300余头黄牛,因为养殖规模大,所以需要草料就特别多,于是他高价收购周边老百姓种植的新鲜玉米。这样喂养黄牛看似投资大,但是养出来的黄牛肉质更加美味,实际上获取的利润也相当丰厚。
无独有偶,总投资300多万元的会东龙泉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深藏在景色怡然的野租乡,主要养殖通过野猪与其他猪种杂交改良后的第二代黑金猪。“黑金猪肉肥瘦比例非常适合人们的口味,因此市场价格也比其他猪肉要高出许多,按照目前圈养400多头猪出栏计算,产值能够高达几百万元。”负责人何玉华掩饰不住一脸兴奋。
除了高端养殖业,传统种植业也在经济作物种植悄然转型。由于会东县的海拔、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良好,非常适合各类植物生长。正是看中这些条件的好医生药业集团药材种植基地于2014年开始落户会东堵格乡、淌塘镇、大桥镇等地,通过流转老百姓手中空闲的土地用于种植一枝黄花、一枝木香等名贵中药材。目前,在会东全县已有上千多户老百姓参与这些中药材种植。
种植大户的耿向才顾不上夏日的高温天气,蹲在基地塑料大棚内,悉心查看药材生长情况。致富路上不忘老乡的他,除了自己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外,还发动村里几百余户贫困家庭种植。“看到其他村民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后,我家今年将木香、芍药,将药材套种在玉米地里,面积达到了6亩多地。套种的好处在于既能够保证玉米的收成,也不影响药材生长的质量。等到玉米收获完成时,这些药材也将出售。”新街乡马龙村李国荣说。
品牌铸塑,提升农业发展内涵
农业发展不仅仅依靠传统种植,要实现农业转型发展,首先就要将土地的利润最大化,同时还要结合全县实际情况,不断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此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形成一张张靓丽的特色农业“名片”。
在乌东德镇白云村深处,专业养殖户王世录因驯养野生石蛙在全县小有名气。1997年从浙江务工回到家乡的王世录投资3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养殖生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技术缺乏,这段创业很快便以失败告终。不甘心失败的他到全国各地“取经”后,开始从河里抓野生的石蛙进行驯养繁殖,细嫩的肉质和野生石蛙无异,“凉野”石蛙一时间成了当地人口口称赞的品牌。
王世录透露:石蛙虽然要经过三年的养殖期,但是后期的效益可观,市场上一斤石蛙能卖到近两百元,产品远销成都、昆明等国内高端酒店,今年即将售出的两万余斤,效益将会达到数百万元。然而,从目前市场需求来讲,石蛙还是存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而在姜州镇,两万多亩石榴密密麻麻分布在山间地头。与王世录一样,果农李兴富务工返乡后,流转“荒山废地”种植改良后的“糯籽石榴”品种。为保证石榴绿色生态,他使用物理方式对石榴全程虫害防治,因此受到了市场的欢迎。随着效益的提升,姜州镇晶品石榴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成立,其他农户以种植的数量加入合作社,并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与对外销售。
“除了从石榴产品本身获取利润之外,我们还将发展农旅融合产业,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乘借会东全域旅游业发展的‘东风’,最终实现一三产业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持续为合作社成员增加收入。”李兴富头头是道谈出自己的打算。
(记者/鲍相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