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尽量全面且客观地了解会东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出《川滇明珠:会东知多少》系列文章。本期梳理特色农产品、非遗文化。
01 会东特色农产品有哪些?
烟叶、松籽、松露、黑山羊、七彩洋芋等。
烟 叶
会东是全国烟草种植第一大县,2019年烟草产业面积达26.62万亩,实现烟农收入11.36亿元,县级税收收入3.2亿元。“凉山清甜香烤烟”是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建成以姜州、嘎吉、乌东德等乡镇为核心的烟草产业现代产业园区(省级培育园区)。

会东烟草 图:会东县人民政府官网
华山松籽
会东是中国华山松第一大县,华山松生长于海拔1800米到3000米的高山地区,20世纪80年代飞播、人工点播华山松林35万亩,2019年华山松产业面积达60余万亩,年产松籽600余万斤,产值达到1.2亿元。“会东松籽”是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满银沟镇山与村 图:卢波
松 露
松露、鱼子酱、鹅肝酱并称为“世界三大珍馐”。会东是中华松露(块菌)第一县、中国松露最早发现地,会东松露产区面积达203.5万亩,年产松露约100吨,主要销往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地区;2019年的“松露王”重量达1321克,以20万元的价格拍出。“会东块菌”是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会东松露 图:会东县人民政府官网
黑山羊
“世界上最好吃的羊肉只有一种,那就是家乡的羊肉”。2019年,会东黑山羊存栏68.92万只,出栏58.61万只,总产值达10亿元。 “会东黑山羊”是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堵格牲畜交易市场是全国第七批牲畜定点交易市场。

会东黑山羊 图:五彩凉山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七彩洋芋
“七彩洋芋”是会东特色土豆,产于满银沟镇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个体娇小,直径一般介于3到6厘米之间。“会东七彩洋芋”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舌尖上的中国2:三餐》推荐的“大凉山乌洋芋”与“会东七彩洋芋”属同一品种。

会东“七彩洋芋” 图:会东在线02 会东有哪些非遗文化?
会东民俗文化“川滇融会、博纳西东”,拥有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个,其中,省级4个,分别是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蹢脚舞)、金江鼓乐、彝族燕麦酒古法酿造技艺;州级5个,分别是汉族挑花技艺、嘎吉皮蛋制作技艺、“万人”清明宴、金沙江流域古法红糖制作技艺、金沙江大锅盐制作技艺;县级3个,分别是汉族刺绣、彝族羊奶豆腐制作技艺、彝族细褶子羊毛披毡制作技艺。
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
奥索布迪服饰艺术俗称“高帽”,野租乡是全国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唯一传承地,一般在重大场合佩戴彝族奥索布迪服饰。

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 图:太平洋摄影部落 咏夫
傈僳嘎且且撒勒舞(蹢脚舞)
俗语称“谷子黄,傈僳狂”,嘎且且撒勒舞是傈僳族农业生产活动与模仿自然的结晶,多在婚嫁、节日以及农业丰收后自发起舞,是和文中学的特色体育课程。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蹢脚舞) 图:中国报道
金江鼓乐
金江鼓乐流传于大崇等金沙江沿岸乡镇,鼓乐基于农业生产活动、博纳川风滇俗、融汇蜀礼云情,是首批进入会东中小学课程的非遗项目。

金江鼓乐
彝族燕麦酒古法酿造技艺
彝族酿酒技艺主要有甜酒、蒸馏酒、泡水酒三种,彝族燕麦酒属于蒸馏酒,发祥于野租乡,2011年拉玛酒业公司成立后,对燕麦酒古法酿造技艺进行保护性开发。

会东燕麦地 图:会东发布微信号
汉族挑花技艺
汉族挑花技艺始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初,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彝族、苗族挑花风格,挑花技艺传承至今但已现少见于街巷(少部分汉族老年人穿着挑花工艺服装),是凉山州汉族的典型技艺之一。

会东汉族挑花技艺 图:李珂
嘎吉皮蛋制作技艺
嘎吉皮蛋是将一定比例的大碱、石灰、食盐、农家草木灰等材料混合后,包裹当地产出的优质鸭蛋,经密封、晾晒等过程制作而成,保证皮蛋无铅的同时拥有独特口感。

嘎吉皮蛋 图:会东在线
“万人”清明宴
会东拥有早起戴柳祭祖、下午“斗清明”的清明节习俗。城里、村里三五成群、邻里结伴,带上铜火锅、烧烤架以及食材半成品,到山青水明、优美安逸之地野炊,即“斗清明”。在“全民齐心防火灾”的新形势下,“万人”清明宴——“斗清明”正处于规范化、转型化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将形成新形势下的“斗清明”新民俗。
金沙江流域古法红糖制作技艺
会东大崇地处金沙江河谷,盛产甘蔗,产业发展中形成成熟手工红糖制作工艺并延续至今。



会东手工红糖
金沙江大锅盐制作技艺
汪家坪盐井地处金沙江河谷,是清朝初期到解放初期的官办盐场,“大锅盐”制作过程充分利用光热、砂石、土层、盐卤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大铁锅”小火熬制为特色,故得名金沙江大锅盐制作技艺。
彝族羊奶豆腐制作技艺
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彝族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彝族医药与食品相结合的特色饮食体系持续完善。羊奶豆腐含有名为“羊奶藤”的彝药,是一种典型的药食同源食品。
彝族细褶子羊毛披毡制作技艺
会东彝族细褶子羊毛披毡制作技艺不仅是县级非遗项目,更是四川首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岭外代答》记录,“西南蛮地产绵羊,固宜多毡毳,自蛮王而下至小蛮,无一不披毡者”。在明、清两朝,细褶子羊毛披毡贡赋成为定例。羊毛披毡种类多样、曲雅古朴、结构紧凑、防雨保暖,是耕耘放牧者的心爱之物。如今,羊毛披毡已少见于街巷,除非是那高山迷雾中的三两牧羊人。

阿牛阿呷设计作品——云梦彝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