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东县创新推出的微田园民生工程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工程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在城乡结合部打造小型田园景观,既美化了环境又满足了居民农耕情怀。但在推进过程中,如何平衡建设规模与实用性、如何确保长期可持续运营等问题逐渐显现。
群众需求导向的创新实践
会东微田园工程最显著的特点是真正立足群众需求。通过前期调研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搬迁群众对土地的情感需求被忽视。工程在城区闲置地块开辟小型田园,采用认领种植模式,让居民既能体验农耕乐趣,又能收获新鲜蔬菜。这种城市农耕模式不仅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生活需求,更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
可持续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微田园工程也面临现实考验。土地资源有限性与群众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片区出现供不应求现象。运营维护成本的分担机制尚未完善,个别区域因管理不到位出现荒废。此外,如何将单纯的种植功能拓展为集休闲、教育、社交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也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多方协同共建长效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会东县正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区主导、居民参与的共建共治机制。通过引入专业农业技术指导,提升种植效率;建立积分管理制度,激励居民参与维护;开发亲子农耕体验等衍生服务,增强项目造血功能。这些举措既保障了工程的可持续性,又丰富了微田园的内涵价值。
会东微田园工程的成功实践表明,民生项目贵在小而美,重在接地气。从满足群众最朴实的农耕需求入手,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创新运营,让城市留得住乡愁、让居民看得见田园,这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诠释。未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真正让微田园成为惠民利民的长期工程。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