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微田园” 改善集镇环境,促进邻里和谐

近日,会东县创新推出的微田园模式引发广泛关注。这种将集镇闲置空地改造成共享菜园的做法,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更成为促进社区和谐的绿色纽带。然而,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这种模式能否持续发挥效用,仍面临着土地权属、管理维护等多重考验。

闲置地变幸福田的治理创新
会东微田园巧妙化解了集镇建设中常见的两大痛点:一方面是拆迁遗留的边角地长期荒废,成为垃圾堆积的卫生死角;另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中,新迁入居民缺乏农耕情感寄托。通过统一规划30-50平方米的微型菜园,不仅使集镇绿化率提升近20%,更让200余户居民重拾家门口的田园梦。这种见缝插绿的智慧,既保留了集镇居民对土地的情感记忆,又实现了公共空间的精细化治理。

邻里共耕背后的社会治理密码
在金沙社区,微田园正悄然改变着人际关系。过去因土地纠纷鲜少往来的邻居,如今在共同劳作中建立起新型社区关系。退休教师张阿姨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她种植的辣椒苗成为整片菜园的共享资源,而隔壁李师傅则主动传授有机种植技术。这种以土地为媒介的互动,构建起技术互助、成果共享的社区文化。但如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出现公地悲剧,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绿色空间里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面对城镇化浪潮,微田园模式展现出独特韧性。在实施过程中,会东县探索出社区指导+居民自治的双轨制:由社区提供基础设施和种植规范,居民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维护。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又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菜园还衍生出农产品置换市集,为社区经济注入新活力。

从环境整治到情感联结,会东微田园诠释了小空间大治理的深刻内涵。这种根植于土地智慧的创新实践,不仅重塑了集镇风貌,更培育出新型社区共同体意识。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微田园或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样本,为基层治理提供可持续的绿色方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