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 “微田园” 建设,点亮移民群众幸福生活

8月4日,会东网新闻资讯获悉,会东县创新推进微田园建设模式,为移民群众打造家门口的绿色银行,这一惠民工程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通过盘活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资源,会东县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路径。

闲置土地焕发新生机
会东县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发现,许多搬迁群众面临有新房无产业的困境。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当地政府创造性提出微田园建设方案,将安置点周边零散土地整合规划,划分成15-30平方米的小块田园,配套建设灌溉设施。这种小而精的种植模式既保留了农村生活特色,又解决了移民群众菜篮子问题,更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增加了收入来源。

技术赋能提质增效
为确保微田园可持续发展,会东县组建农技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指导,引进矮化密植、立体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在鲹鱼河镇移民新村,农户采用果蔬套种模式,使单块田园年收益突破5000元。县农业农村局还搭建电商平台,帮助群众销售特色农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文化融合留住乡愁
“微田园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承载着文化传承功能。在规划设计时保留传统农耕元素,设置共享农具体验区,定期举办农耕文化活动。乌东德镇移民王大姐表示:在楼房间种菜养花,既找回了老家感觉,又能让孩子认识农作物,这种生活特别踏实。这种记得住乡愁的安置模式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随着微田园覆盖面扩大,其生态价值逐渐凸显。据统计,全县已建成的2300余块微型田园,相当于新增绿地面积6.9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安置区微气候。部分社区还创新田园认养模式,吸引城镇居民参与种植,促进了城乡要素流动。

会东县微田园建设通过小地块做出大文章,既破解了移民后续发展难题,又探索出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这种尊重群众意愿、立足地方实际的发展模式,正让越来越多的移民群众实现安居与乐业的双重收获,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