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东县林业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地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与科学化资源管理,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63.2%,标志着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怎样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等问题,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协同推进
会东县创新实施造林补偿+碳汇交易双轨机制,将2.8万亩退化林地纳入修复计划。通过推广核桃、油橄榄等经济林种植,既实现了石漠化治理目标,又带动12个乡镇农户年均增收4000余元。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防护体系
面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挑战,会东县建成全州首个林业大数据中心,布设红外监测设备217台,无人机巡护覆盖率达90%以上。今年上半年,通过AI预警系统成功处置火险隐患23起,松材线虫病防控面积同比减少45%,科技手段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的电子哨兵。
长效机制激发全民守护热情
当地推行林长+警长+网格长三级管护体系,创新生态公益岗位制度,吸纳脱贫群众担任护林员。在彝族聚居区开展的双语普法活动,使《森林法》普及率提升至82%,今年已成功调解林权纠纷17起,全民参与的保护网络日益牢固。
会东县的实践表明,森林资源保护不仅是生态命题,更是发展课题。从传统管护到智慧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这条兼顾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随着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的持续推进,这片横断山脉腹地的绿色奇迹还将续写新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