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积极引进企业,完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

近日,会东县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上动作频频,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完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的举措引发行业关注。作为四川省凉山州的重要能源基地,会东县这一战略部署既展现了地方产业转型的决心,也面临着如何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现实挑战。

产业链短板制约发展质量
会东县虽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但长期以来存在重装机、轻配套的发展瓶颈。风电设备核心部件依赖外省采购,光伏组件本地化率不足40%,这不仅推高了项目建设成本,更制约了产业抗风险能力。当地政府意识到,只有打通从硅料加工到组件制造,从风机叶片生产到智能运维的全产业链条,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精准招商构建产业生态
会东县创新采用链长制招商模式,重点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建立产业配套园区,已成功引入3家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和2家风电机组装配企业。更引人注目的是,当地正与国内头部新能源企业洽谈共建储能电池生产线,这将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关键难题。这种强链补链的招商策略,正在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在完善风电光伏产业链过程中,会东县特别注重技术迭代。新建的智能运维中心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可对全县新能源电站实施全天候监测。与高校共建的清洁能源实验室,正开展钙钛矿光伏组件、高空风电等前沿技术的中试转化。这种制造+研发的双轮驱动模式,使会东的新能源产业摆脱了低端加工的老路,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政策配套破解发展难题
为保障产业链建设顺利推进,会东县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设立20亿元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关键设备制造项目给予用地指标倾斜;建立风光储一体化电力交易机制,保障企业用能需求;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吸引专业技术团队落户。这些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了产业链稳定性。

会东县完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的实践,为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提供了有益样本。通过精准补链、技术赋能和政策护航的三重保障,当地正从单一的能源输出地向综合性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转变。这种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更增强了区域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