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会东县林业部门发布数据显示,当地通过系统化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52.3%,年固碳量较五年前增长18%。这一成果背后,折射出县域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森林碳汇能力提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等现实课题。
科学造林筑牢生态屏障
会东县依托横断山脉地理优势,创新采用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在海拔2000-3000米区域重点栽植云南松、华山松等固碳优势树种。林业专家指出,这些树种每公顷年固碳量可达8-12吨,配合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既提升碳汇能力又增加农户收益。针对干热河谷特殊地貌,当地研发的容器苗+保水剂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升至85%以上。
智慧管护释放碳汇潜能
在森林资源管护方面,会东县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护林员网格化管理,实现对48万亩重点林区的动态监测。特别在防火季,智能预警系统可将火情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这种精细化管护模式,使成熟林单位面积碳储量较粗放管理时期提升23%。
生态补偿激活绿色动能
为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会东县创新推出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农户参与造林管护可获得碳汇交易收益分成,目前已有17个村集体通过该机制年均增收5.6万元。同时发展林药、林菌等特色产业,形成以林养林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既保障了生态建设的持续性,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中,会东县的经验表明:提升森林固碳能力需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通过科学造林提升碳汇增量,依托智慧管护守住存量,借助生态补偿机制激发内生动能,这种系统化推进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发展方案。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森林碳汇的价值还将得到更充分释放。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