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有一片被大自然眷顾的土地——满银沟镇。它隶属于会东县,距离县城52公里,占地面积208.4平方公里,宛如一颗镶嵌在鲁南山脉间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满银沟镇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镇域最低海拔760米,最高海拔2980米。如此显著的海拔落差,造就了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在这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不再是夸张的描述,而是日常的真实写照。平均海拔2365米,年降雨量900毫米,平均气温14.3℃,无霜期241天,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为多样化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5年8月,根据相关批复精神,会东县本着统筹城乡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原则,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发箐乡、铁厂沟乡、黄坪乡,设立满银沟镇,辖原发箐乡、铁厂沟乡、黄坪乡所属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发箐村。2019年,满银沟镇又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挂牌工作,减少发窝、炭山坡等6个村,组建发箐村、大坪村等9个村,共54个社。
满银沟镇的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且蓬勃的态势。在第一产业方面,种植业因地制宜。高山区凭借凉爽的气候与肥沃的土壤,成为高山土豆、玉米等农产品的优质产区。中海拔区域则积极探索特色种植,试种艾草50亩,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近年来,“大红袍”红花椒种植面积达1510亩,花椒成熟时,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成为当地一道独特风景。而“炭山椪柑”产业也在不断壮大,种植幼苗260亩,全镇椪柑面积达710亩,年产量4万余斤,为种植户增收约10万余元。2024年,沿江片区更是规模化种植椪柑1600余亩,群众增收4500余万元。在养殖业领域,满银沟镇拥有会东黑山羊养殖大户16户,年出栏量达5000头。全镇还先后培育百头以上养牛大户2户,引进高山黑山羊优良品种,猪牛羊出栏量约为2.4万余头,群众增收6000余万元。不仅如此,高山地区大力发展中草药和蔬菜种植,种植中草药600余亩、魔芋400余亩。新河村、铁厂村、毛椿树村的380亩“旱改水”试点工程顺利验收投用,规模化引进企业种植茭瓜。大坪村引进企业开展高山大棚蔬菜种植,全年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丰富的矿产资源,让满银沟镇的工业发展也颇具规模。辖区内有会东县满银沟矿务集团、梓翔矿业、凯利矿业等矿企业。满矿集团作为会东县矿产业支柱企业,年预计销售矿石100万吨,销售收入达2.4亿元。梓翔矿业预计加工矿石2.7万吨,销售额达240万元。凯利矿业销售收入达5200万元。2020年,满银沟镇工业总产值达2.5亿元。
在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方面,满银沟镇成果斐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镇村两级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将民族团结纳入重要议事议程,把党的民族团结理论政策纳入党员干部职工学习教育范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齐抓共管格局。通过整合纠纷调处、法律咨询等职能,完善便民服务中心规章制度,极大方便群众办事。建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设立信访代办点,以村社为单位建立调解委员会,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多元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同时,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减灾、安全生产、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常态管控,建设平安满银沟。在党建引领下,将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着力建强堡垒、育强产业、做优治理,以党建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层党组织活动,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健全完善“党组织+网格员”基层治理机制,划分9个网格,配备9名网格员,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机制,推进“五治”融合,夯实民族团结根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9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集中宣讲、进村入户等活动,结合“双语宣讲”,让“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满银沟镇,正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以及团结奋进的精神,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新篇,未来也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