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东,这名不经传的茴香菜,真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野孩子”。
从小就见它,不声不响地杵在田地边边上,巴在地埂坎坎上。你说它没地位吧?它还真不稀罕那方方正正的菜地!会东的农民伯伯嬢嬢们,很少正儿八经把它当“正宫娘娘”请进菜园子里伺候。为啥?不是不看好它,是它太“贱生”了!
这东西,你说它像野草吧,它又香喷喷能吃;你说它是正经菜吧,它又天生一副“狗都嫌”的皮实劲儿——丢哪儿都能活,给点阳光就灿烂,沾点雨水就疯长。 田埂边角、石头缝缝、甚至谁家老墙根底下,只要有点土星子,它就能扎下根,绿油油地给你长出一片来。根本不用你操心浇水施肥,它自个儿就能活得风生水起,比那些娇滴滴的菜省心多了!

所以啊,在会东人眼里,茴香菜就是个“野路子”出身,却格外争气的“好娃娃”。想吃它了?根本不用等它“长大成人”!
咱会东人吃茴香,讲究的就是个“嫩”字,真真是“从小吃起”!
-
掐尖尖: 瞅着它刚冒出几片嫩叶子,手指头一掐,“噌”一下,那带着露珠儿的嫩尖尖就到手了。水灵灵的,生着一股子独特的清香,拌个胡辣子蘸水,或者撒点盐巴、糊辣椒面、滴两滴花椒油一拌,嘿!那股子清冽又带着点小冲的劲儿,是下饭的绝配,开胃得很!

-
薅嫩苗: 稍微长大一点点,连根带嫩苗一起薅起来。根茎白白嫩嫩的,洗干净了,无论是煮进酸菜豆汤里提味增香,还是切碎了炒个鸡蛋,那股子浓郁的香气能把灶房都熏香了。煮汤时丢一把,汤的滋味瞬间就活泛起来,是点睛之笔。
-
腌酸香: 再大点,茎秆硬实些了也不怕。洗净晾蔫,塞进酸菜坛子里,加点老酸汤水泡着。过些日子捞出来,嘿!变得金黄透亮,酸香扑鼻,嚼起来“嘎嘣脆”。吃饭的时候夹两根出来,就着包谷饭,酸香爽口,解腻又开胃,是坛子里的“宝藏”。

你说它长在边边角角,不起眼?可它那股子倔强的香,早就渗透进会东人的饭碗里、汤锅里、酸菜坛子里了。 它不需要占据最好的土地,却把最本真、最野性的滋味回馈给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它是田埂地头的“野孩子”,也是会东人灶台上离不开的“老熟人”。
所以啊,别小看这田边地角的茴香菜,它用最顽强的生命力,活出了最地道的会东味道。谁说野草不金贵?在会东人的餐桌上,这份“从小吃起”的野趣和清香,千金不换!它默默无闻地长着,却实实在在地香了会东人的日子。这大概就是土地的馈赠,也是会东人懂得的生活智慧——再平凡的生命,也能活出自己的滋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就是它这股子韧劲儿和香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