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幅来自凉山州喜德县的脱贫攻坚纪实图片,不仅定格了山乡巨变的瞬间,更折射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深层思考。这些饱含温度的影像资料,为我们观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那些记录易地搬迁的镜头中,彝族老乡们背着竹篓走向新居的身影令人动容,但搬迁后的产业配套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后续工作的关键。当地通过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彝绣手工艺等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的路径。
教育扶贫的影像尤其触动人心——孩子们在新建的校舍里读书的画面,与早年悬崖村学生攀爬藤梯上学的照片形成鲜明对比。但硬件改善之后,师资力量短缺、双语教学衔接等问题逐渐显现。喜德县采取一村一幼政策,培养本土教师,让教育扶贫真正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那些记录产业扶贫的照片里,光伏电站如蓝色海洋铺展在山间,但高海拔地区如何实现光伏运维的常态化?经济作物丰收的场景令人欣喜,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如何延伸?这些问题在影像之外更需持续探索。喜德县通过光伏+农业的立体开发模式,既解决了清洁能源消纳问题,又为土地增效开辟了新路。
从这些脱贫攻坚的纪实影像中,我们既看到彝族村寨旧貌换新颜的喜悦,也发现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喜德县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相结合,将短期脱贫与长远发展相衔接,才能真正绘就美丽乡村的新图景。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终将成为记录中国减贫奇迹的生动注脚。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