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副县长木果:乡村振兴路上的实干家

在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副县长木果的名字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作为土生土长的彝族干部,他深谙当地发展痛点,用实干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喜德实际的振兴之路。

产业振兴的瓶颈与突破

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不便和产业单一。木果敏锐地发现,传统农业模式难以带动群众持续增收。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当地独特的高原气候适宜种植特色农产品。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社模式,成功打造了喜德花椒“高山苦荞等地理标志产品,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

人才短缺的困境与对策

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外流。木果推动建立本土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定向培养、返乡创业扶持等措施,两年内吸引200余名青年回乡发展。同时创新土专家培养机制,让当地有经验的农民传授技艺,形成人才梯队。

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

作为彝族文化重要发源地,喜德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木果意识到,单纯保护难以持续,必须让文化活起来。他主导开发彝族文化体验游,将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日打造为旅游品牌,带动周边200余户群众实现文旅增收。

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木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针对过去粗放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他推动实施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如今喜德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

木果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能照搬模式,必须立足实际创新突破。在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喜德县正走出一条产业特色化、人才本土化、文化活态化的振兴新路。这位彝族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责任,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当之无愧的领路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