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喜德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苏顺忠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他的扶贫故事不仅展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也折射出脱贫攻坚中的现实挑战。
扶贫路上的重重考验
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瓶颈。苏顺忠初到扶贫岗位时,面临着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当地群众长期依赖传统耕作方式,对新型农业技术持怀疑态度,这成为产业扶贫的第一道坎。
因地制宜的脱贫智慧
面对这些困难,苏顺忠没有退缩。他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通过反复调研,他发现喜德县虽然耕地有限,但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特色农产品。在他的推动下,当地开始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并引入电商平台解决销路问题。
扶志与扶智的双重攻坚
苏顺忠深知,扶贫不仅要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更要激发内生动力。他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帮助年轻人掌握一技之长。同时,他积极协调教育部门,改善当地学校条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些举措让群众看到了希望,也增强了脱贫信心。
新时代的基层担当
在苏顺忠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喜德县的贫困面貌逐渐改变。道路通了,产业兴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但苏顺忠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他依然奔走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干部的初心使命。
苏顺忠的故事告诉我们,脱贫攻坚需要脚踏实地的付出,更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基层干部,用他们的坚守和奉献,谱写着中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