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马春贵: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凉山州喜德县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基层干部马春贵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需要帮扶的土地。他的扶贫故事折射出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成就,也引发我们思考扶贫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扶贫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马春贵走村入户时发现,部分村民因信息闭塞或观念落后,不愿主动申报贫困状况。他创新工作方法,通过邻里走访、收入核算等方式,确保扶贫资源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家庭。喜德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马春贵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村道硬化工程,打通了农产品外销的最后一公里。

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另一个关键问题。马春贵意识到,单纯依靠输血式扶贫难以实现长效脱贫。他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业,邀请农业专家指导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建立产销对接机制。然而,市场波动和技术短板仍是产业发展的隐忧。

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样不容忽视。马春贵在走访中发现,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他组织村民到发展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通过典型示范激发内生动力。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喜德县的扶贫实践中,马春贵注重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彝族文化传统。他推动建立彝家乐旅游项目,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创造了就业机会。这种文化敏感性让扶贫工作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马春贵的故事告诉我们,基层扶贫工作既要解决眼前的物质贫困,更要着眼长远发展。喜德县的经验表明,只有将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稳定脱贫。这位基层干部用行动诠释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