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盐源县的扶贫干部李华用八年时光诠释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深刻内涵。这位被当地彝族同胞亲切称为李阿哥的基层工作者,正面临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的多重考验。
交通梗阻与产业突围的双重挑战
盐源县地处横断山脉腹地,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始终制约着农副产品外运。李华带领团队调研时发现,当地优质苹果因运输损耗导致利润折损近三成。为此,他创新提出冷链合作社模式,整合扶贫资金购置冷藏车,并培训村民分级包装技术。如今盐源苹果通过电商平台直达北上广超市,每户年均增收达1.2万元。
文化隔阂下的精准施策难题
在彝族聚居村寨推进危房改造时,李华遭遇传统民居保护与现代居住需求的矛盾。他组织火塘议事会,邀请毕摩(彝族祭司)参与方案设计,最终形成保留彝族雕花门楼、增加卫生间的改造方案。这种尊重民族文化的扶贫方式,使项目推进速度提升40%,相关经验被列入《凉山州乡村振兴案例汇编》。
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探索
面对部分脱贫户存在的返贫风险,李华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定期入户采集医疗、教育等12项指标数据。去年汛期,系统提前预警7户因灾致贫风险家庭,通过临时救助和公益岗位安置实现精准干预。这套机制现已覆盖盐源县23个脱贫村,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
在盐源县乡村振兴局的档案室里,李华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村寨的海拔、土壤特性和发展建议。这位总爱穿磨破登山鞋的干部常说:比起办公室的表格,老乡家的门槛更能丈量扶贫的深度。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攻关高山中药材种植项目,试图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