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文化
融合构成文脉相承的会理文化。
会理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
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
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市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千米,
途经44个乡镇,
会理城区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
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会理资源富集,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旅游资源,
又有“攀西聚宝盆”的美誉。
位于会理县城西北的龙泉乡境内,在该县外北、白果湾两乡与米易县柳贤、坪山两乡交界处。距县城10公里左右。
龙肘山是会理坝子北部的天然屏障,山脉源泉于螺髻山,主峰高3585米。西面坡较陡峭,多绝壁,毗邻米易县;东北坡较缓,多谷地,有公路直达山顶,是游览龙肘山的主要途径。
古树奇花、烟霞雾雪、鸣禽走兽等,
最吸引人的当属万亩杜鹃林
——玉岭花海。
每年的四五月间,
龙肘山上各种杜鹃花次第开放。
晴天看花,五光十色,灿若彩霞;
而雨中赏花,则云雾迷蒙,
若隐若现,气象万千,
令观赏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一览众山小,
平畴沃野、村庄农舍、
会理城郭,尽收眼底。
龙肘山顶也是,
观日出、云海、佛光的好地方。



2009年9月对公众免费开放,
占地面积2850平方米,
建筑面积2070平方米,
属小型专题性纪念馆,
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馆名,是收藏、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
红军长征过会理文物史料的重要场所。
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影像等形式,
展示了红军长征过会理时的
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
如巧渡金沙江、围攻会理城、
召开会理会议等。



宣传标语等革命文物,
以及红军帮助会理人民
成立贫农团和赤卫队时留下的各类文物,共计图片215幅,实物170件,场景4个。
有保存完好的元至明代建筑1处,
清代建筑7处,
其中会理县城北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会理古城保护与开发面积1.02平方公里,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进行;
古城建筑为明清风格,
同时充分体现会理所独有的川滇文化特征。
总面积接近25万平方米。
古城内外城分别划分成了街坊,
布局规整严密。


形成了东街、南街、西街、北街
四条主要街道,
构建出了“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
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的四街三关
(即东关、西关、北关)
二十三巷”的棋盘格局。
位于金沙江北岸,
会理市境内的中武山麓。
对岸为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西乡皎平渡村,
距会理市区74公里。
红军四渡赤水后,
开始进军云南,准备抢渡金沙江入川。
而皎平渡是红军唯一的生路。
中武山洞中指挥红军渡江,
从此,中央红军完全摆脱数
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
皎平渡口也因此名扬天下,
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圣地。



宋任穷(当年红军干部团政委)
题写了碑文,
详细地记载了红军的渡江经历
和在会理进行的两次激战,
纪念碑,文展馆等
纪念设施已相继在皎平渡桥落成,
免费为过往游人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