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明珠|会东《青青河畔草》赏析


川滇明珠|会东《青青河畔草》赏析插图

女主人公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十分用心;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园林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换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拨弄。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意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造化竟如此弄人。

川滇明珠|会东《青青河畔草》赏析插图

此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借景抒情的平凡章法;然而韵味却不平凡。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也是《古诗十九首》中,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

这首诗其实就是一首歌词,是能够歌唱的诗句。

诗的结构看似平直,却直中有婉,极自然中得虚实相映、正反相照之妙。诗境的中心当然是那位楼头美人,草色柳烟,是她望中所见,但诗人可能是偶然望见美人的局外人,也可能就是那位远行的荡子代她设想,则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聚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充满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哀愁。这也就是前人常说的《古诗十九首》之味外味。如以后代诗家的诗法分析,形成前后对照,首尾相应的结构。然而诗中那朴茂的情韵,使人不能不感到,诗人并不一定作如此巧妙营构,他,只是为她设想,以她情思的开展起伏为线索,一一写成,感情的自然曲折,形成了诗歌结构的自然曲折。

川滇明珠|会东《青青河畔草》赏析插图

这位诗人不可能懂得个性化、典型化之类的美学原理,但深情的远望或悬想,情之所钟,使他恰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个性与典型意义。这是一位倡女,长年的歌笑生涯,对音乐的敏感,使她特别易于受到阳春美景中色彩与音响的撩拔、激动。她不是唐代王昌龄《闺怨》诗中那位不知愁的天真的贵族少女。她凝妆上楼,一开始就是因为怕迟来的幸福重又失去,而去痴痴地盼望行人,她娥娥红妆也不是为与春色争美,而只是为了伊人,痴想着他一回来,就能见到她最美的容姿。因此她一出场就笼罩在一片草色凄凄,垂柳郁郁的哀怨气氛中。她受苦太深,希望太切,失望也因而太沉重,心灵的重压,使她迸发出空床难独守这一无声却又赤裸裸的情热的呐喊。这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式的精致的委婉,而只是,也只能是倡家女的坦露。才与其明艳的丽质,形成极强烈的对比,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诗人在自然真率的描摹中,显示了从良倡家女的个性,也通过她显示出在游宦成风而希望渺茫的汉末,中下层妇女的悲剧命运。这就是个性化的典型性。

川滇明珠|会东《青青河畔草》赏析插图

我们需要您!

编排 孔维琴 校对 王晓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7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