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家营石拱桥位于会东县姜州镇云香村四组,紧邻三观寺,南北走向,上行连接姜州镇,下通会理县富乐乡,是连接姜州与福德村和会理富乐乡的交通要道;四面环山,一条大河从中而过,把两山之间的坝子一分为二;集会东县小坝与姜州镇河流的下游,集水面积宽广约50平方千米,一年四季水势凶猛,流量大。
此石拱桥历史悠久,大约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30年左右。桥长35米,宽4米,由3个石拱组成,每拱跨度为6米,拱高5.5米。拱顶装饰为圆雕龙头、龙尾,拱顶中部悬挂铁质短剑1把,现仅存铁链,桥面由石板铺成,有石栏,桥头各有踏道4级,现已被水泥路铺平覆盖。
据当地一位70多岁的范姓老人介绍:听他爷爷讲过,没这座桥时,在雨季要通过这个地方,需从青龙山或八角山绕行近半天的时间才到达对岸,经常有人、畜被河水冲走。在这里常年居住有六大姓氏。这座桥当时由六大姓氏共同捐资并出力共同修建,设计者是会理县富乐乡一位叫苟石匠的人,并带领家中的三个儿子参与修建,其三儿子在修建中脚被石条打断致残。修桥所用的石头取材于距三观寺3千米左右的观音庙又叫麦子箐这个地方,由于当时比较落后,没有机械化工具,完全由人工开采和雕凿石头,运输石墩和石条的工具是水牛或黄牛,用铁链把石头拖到修桥地点,据说修桥完工把牛都累死了几头。当时也没有水泥,勾石缝的材料是用石灰和黄豆浆勾兑混合而成,而如今石缝之间的衔接依旧完好可见。
据老人讲有一种传说:桥修好后第3年的一个夜晚,闪电雷鸣,风雨交加,下起了大暴雨,发起了大水。泥浆带着冲走的树干等一起顺流而下,漫过了桥头冲毁了桥下面的良田。看到的人到处传说,当时一些人认为惊动了上天,有神龙经过;需在桥下面立下宝剑,控住神龙,保住龙脉。于是命人制作了宝剑并用铁链固定在桥的下面。一是看住神龙,二是防水中的水怪。宝剑和铁链保存了多年,由于长期受到腐蚀,宝剑已无踪影但铁链还有部分可见。
历经百年沧桑,这座完全由人工修建起来的石拱桥依然坚固如初,彰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跨越百年,历经风雨,从布满陈年青苔的石拱桥,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