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家花园何地也?会东县金沙江畔大崇镇雀依坪子村庄里。初听这美丽而浪漫的名字,任何人大脑映射的可能都是小桥流水的别致;花团锦簇的浪漫;亭台楼阁的建筑。可此地的肖家花园是真正的名不符实的,名叫花园,虽然周围也有些许小野花,但真正值得探究的其实是座碉楼。上百年的碉楼如今还保存完整的已经很少,而这座碉楼却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了。如果仅仅是一座碉楼,那有何稀奇呢?但肖家花园的碉楼却因一位司令员的关系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更是会东的红色基地之一。
大崇镇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辖镇,原属云南省巧家县,位于四川最南部的金沙江畔,县境东北部,隔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距县城90公里。肖家花园的碉楼建在大崇镇雀依坪子山脚的一个制高点,是个战略高地,隔江可观云南动向,俯看则可察觉金沙江岸的一举一动,左可观察到当年隶属宁南的洼乌,右可远眺到金沙江上游的热水村,此碉楼不但可以站岗放哨,更是居高临下的易守难攻之防御重地。修建此碉楼者,从选址到设计都可以看出莫大的智慧,而且独具战略眼光。据当地知情人讲,碉楼修建之初有三米多高的外围墙,而且外围墙用两层两尺厚的土墙杵成,厚度完全可以抵御子弹穿透,高度三米多高,仅靠人工已经无法攀爬而入,围墙内修筑了四层楼高的土垒碉楼,碉楼的每一层都设计有向四面开口的射击孔,碉楼楼顶设计有半人高的墙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用来放哨,也可以躲避敌人的射击。碉楼的底层修建了若干通向四周的暗道,这些暗道交错绕行,从地下向四方延伸,直通围墙外的多处农户,走在地道里,突然觉得跟地道战中的地道颇为相似,很难考证是不是从当年的地道战中学来的战略战术了。但此地道根据山势挖掘,既能通向外围,在特殊时刻能够把围墙内的人及物转移到外面,同时,外面的防御力量也可以通过地道源源不断的输送进碉楼,可以说设计此地道极其巧妙,花费巨大。笔者听看守碉楼的老人慢悠悠讲这老碉楼的往事,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遗憾的是碉楼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太平盛世的到来,加上当年几番更迭,年久失修,现除了残存的碉楼外,围墙荡然无存,地道大多垮塌,只能依稀看到一些踪迹。
要说此碉楼是特殊年代的真实历史写照,保存到现在,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那这座碉楼就有失其内涵了,它更重要的一面是跟中国革命史上有记载的一个司令员联系在了一起,这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这个防御性碉楼是胥印侯司令员亲自指挥建造的。胥印侯司令员,何许人也?胥印侯,当地人称胥六老爷,1908年出生在会理县金沙江畔的江滨乡(今会东县大崇镇)雀依坪子一富户人家,是会理、宁南、巧家、会泽等县非常有名望的绅士。胥印侯虽然跻身商界,却时刻关注当时的政治及时局变化。1935年5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路经会理,红军的艰苦作风和严格纪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他积极拥护中共领导的全民抗战。此后,胥印侯积极组织地方武装,采用各种方式对抗当地的国民党政权,同时也和当地匪乱分子作坚决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当地胥姓、肖姓等人家一起修筑起了这座防御性碉楼。此后,胥印侯就陆续将巧家、会理、同德三处庆康商号的资产及老家除土地、房屋以外的财产、钢洋(银元)三万五千多块献出,购买了枪弹、披毡、船形毡帽等军需物资,为金江支队的组建作了武器、物质、资金方面的充分准备。因为从小立志革命,1949年冬至1950年初,胥印侯在中共会理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分别在会理东路(今会东县)、南路公开建立了宁属人民军金江支队(简称一支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金江第二支队。其中一支队的直接司令员就是胥印侯。这支部队自1949年12月26日成立后,渡江与第二野部队15军44师131团于云南会泽会师,并先后解放宁南、普安(今普格县)、西昌、会理江舟(今会东姜州)等地。解放后,胥印侯先后任会理县副县长、西昌专区人民法院院长、西昌一医院副院长等职,1981年1月31日在西昌逝世,享年73岁。胥印侯领导的金江支队,在当年的西昌战役中,有力地配合南路大军作战,为西昌解放作出了贡献,他的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如今的肖家花园小碉楼矗立在风中,依然俯视着金沙江畔的一䓍一木,虽然有些残破,但走近细看,不得不被当年的巧妙设计折服。走访当地的老年人,每一个长者都会滔滔不绝的讲出关于碉楼和胥印侯司令员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真实的革命斗争史,更是雀依坪子的一个传奇。
大崇镇的雀依坪子,因金江支队的胥印侯司令员而闻名,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如今美丽而富饶,胥姓人氏依然在这里繁衍生息,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如今的碉楼,默默的固守着这片热土,用自己的身躯诠释着历史的更迭,更印证了和平的不易。
故人已逝,碉楼永存,相信我们后人会更好的保护好这难得的遗迹,不仅是为了观瞻,更是为了珍藏一段艰辛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