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明珠|守望,会东中学选送

近年,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亲情读本人生三书畅销两岸,享誉海内外。众所周知,是因为她的文字里,满是亲情流露,仿佛微风吹过麦田,写尽人间情味。

在《目送》一书中,她曾这样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女母子,没有甘心的守望,亲情的涟漪怎能如此激荡?

然而,每当读到这样的文字,也会让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的我们,心底油然而生一个念想:家。

川滇明珠|守望,会东中学选送插图

家,是我们每个人装在心里的一座城堡,城堡的入口,是家门;城堡里面,住着家人;家人的生活习俗,叫家风。

我出生在会东一个山水宜人的小村庄,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务农。记忆中,他们勤俭持家、心地纯良。父亲总是白天忙于教学,傍晚穿梭于田间地头,劳作不止。每到农忙季节,便和母亲收割耕种,直到深夜。那时,年幼的我,并不明白,这就是家风,教会我吃苦耐劳,却甘之如饴的家风。

父亲对我和弟弟的管教,近乎严苛:不准到同学家串门、留宿;不准多用生活费;姐弟俩吵架,要闭门思过。上初二时,我还因为数学不及格,被狠狠地挨打、罚跪。那时,年少的我,并不明白,这就是家风,教会我自查自省,自强不息的家风。

印象深刻的还有,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父亲总说我们家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了,要多周济有困难的村邻和亲友,而他自己却长年累月的连新衣服也舍不得买一件……那时,年轻的我,也并不明白,这就是家风,教会我感恩怀德,忠厚纯良的家风。

2014年12月,身体健硕的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诊断报告一出,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哀与惶恐,唯有放声大哭,以泄心头怨恨。父亲却强颜欢笑,安慰我们说:化疗,没什么了不起嘛,不就是打针、吃药、输液吗?你们看,我这身体素质还承当不起吗?

然而事实证明,面对癌细胞的不断侵蚀,任何人都承担不起。化疗期间,父亲的身体日渐消瘦,到最后140斤的他只剩皮包骨头,步履艰难、反应迟缓,直到卧床不起。我们就这样守在他的身边,望着他一天天、一步步地病入膏肓,却无能为力。我生平第一次感到,守望竟如此悲催。

川滇明珠|守望,会东中学选送插图1

面对病魔,21个月,630天,他从来没有在我们任何一个家人朋友面前抱怨过一句、哀号过一次。去年9月22日,未满60岁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病魔,离开了我们。而那时,34岁的我,终于明白,这便是父亲以身作则,留给我们的家风:面对磨难,要坚强不屈的家风。

今年清明,我来到父亲的石碑之前,守望良久。看见麦田之中,一片青葱,微风拂过,仿佛麦香扑鼻。恍然间,我似乎明白父亲在弥留之际的良苦用心了:他选择在此安息,一定是想要和我们,一起来守望家乡的这片麦田,守护家人的希望,守望他生前留给儿孙们的精神营养餐:家风。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从今往后,每当忆父思家风,我的心中便已然多了一抹淡淡的忧伤……

又值一年寒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仁厚的父亲,您可知道?您的音容笑貌,始终守候在女儿的梦里。多少次,泪湿枕巾;多少次隔空依偎;又有多少次,在梦醒时分,翻阅昔日的照片……这份深切的想念,惟愿您:地下安息。

都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家风塑家人,家训代代传。

子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颜子推也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仁厚的父亲,您如先贤,教子甚严,又像老牛,护犊深沉。

川滇明珠|守望,会东中学选送插图2

如今追忆,也只能将您59年的言传身教和润物无声,于心壁深深镌刻。所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不敢对工作疏忽懈怠,不敢在挫折中怨天尤人,不敢丢失您身体力行,遗留给我们的家风。因为我深信,这便是对逝者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文学大师泰戈尔雅言:生命,不一定都生如夏花之绚烂,也可以死若秋叶之静美。想到这里,不禁在晶莹的泪光中,再次瞥见父亲,您那强颜欢笑的面容……

寒夜里,星空下,抬头仰望,思念萦绕……仁厚的父亲,天边最闪亮的那颗星,可是您?女儿此时,正在守望。

【作者简介:王芳,会东人,西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现为会东中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7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