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扶贫干部杨彦彬的故事正在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这位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用八年时光诠释了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也让我们看到脱贫攻坚战中最动人的风景线。
扶贫路上的痛点与突破
初到木里时,杨彦彬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许多村寨不通公路,村民看病要步行数小时,农产品运不出去成为常态。他带领团队实地勘察,协调资金修建了17条村道,打通了制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在解决行路难的同时,他敏锐发现当地特色农产品因缺乏品牌意识而滞销,于是推动建立云端木里电商平台,让松茸、核桃等山货走出大山。
产业扶贫的困境与创新
传统扶贫容易陷入输血式帮扶的怪圈。杨彦彬在走访中发现,单纯发放补助金难以形成持续发展能力。他因地制宜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海拔3000多米的藏族村寨发展高山牦牛养殖,在河谷地带培育中药材种植基地。这种差异化发展策略,使23个贫困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扶志与扶智的双重挑战
改变等靠要思想是扶贫工作中最艰巨的任务。杨彦彬组织农民夜校,不仅教授种植技术,更通过脱贫典型现身说法,激发内生动力。他联系的职业技术学校累计培训600余人次,许多学员成为带动乡亲致富的领头雁。
在木里的山间小路上,杨彦彬磨破了十几双胶鞋。这位扶贫干部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改善物质条件,更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如今,他仍然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