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深处的木里县,基层干部杨志云的事迹正悄然传颂。这位扎根山区多年的党员干部,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背后,也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中值得深思的若干问题。
交通不便与民生改善的矛盾始终是木里县发展的首要难题。杨志云带领村民开山修路的事迹令人动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思路。面对高山峡谷的地理限制,他创新采用分段施工+村民互助模式,既节省了成本,又凝聚了民心。这种务实作风对破解偏远地区基建困局具有重要启示。
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杨志云面临的另一重考验。在推广经济作物种植时,他坚持宁可慢三分,不毁一寸林的原则,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种植方案。这种发展理念回答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时代命题,为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本。
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短板在其事迹中同样显现。杨志云通过夜校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村干部能力,反映出当前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他创建的老带新工作机制,既解决了人手不足问题,又培养了后备力量,这种经验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具有推广价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杨志云探索的党建+产业模式颇具前瞻性。他推动成立的合作社不仅带动群众增收,更通过党员示范户的引领,增强了基层组织凝聚力。这种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实践,正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创新方向。
杨志云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饱含着一个基层干部对土地的深情。他在日志中写道:百姓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政绩。这种朴素的价值观,正是千万基层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底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这样的担当精神更显珍贵。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