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彝乡野租翻天变化,平均海拔2480米!

6月,初夏的山野已是一片清新宜人的绿,让人眼前一亮。挺拔的松柏在风中随意地舞动,映着草甸上吃草的牛羊悠闲的身影,像极了一幅油画。一路的美景应接不暇,经过一段长长的下坡路,映入眼帘的便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野租泉民俗生态度假区。本以为春天已经离去,无缘赏花,不料在海拔2556米的高山上,倔强的芍药和蔷薇竞相开放,如比美般争奇斗艳,富有生趣。这就是我的家乡——野租,一片藏于深山之中的静谧之地,亦是生我养我的美丽的黄土地。每年回到家乡都会发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眼前这一份充满生机的美和记忆中儿时的风景却是两种不同的滋味,从前是自然却清冷,如今是丰富并温暖。

野租乡是平均海拔2480米的高寒山区,也是曾经会东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建县七十年以来,家乡的一切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在党委政府的带领和帮助下,“土墙草顶垒空房”的昔日景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楼房。从自行车、收音机都鲜为人知,到家家户户开上小轿车、修起小楼房。而那些曾被戏称“鸟不拉屎”的村落,也沿着盘旋在高崖上的“巨龙”,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幸福大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已经过去,即便远在深山,从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中,已难以觉察出贫穷留下的痕迹。

会东彝乡野租翻天变化,平均海拔2480米!插图

群山环抱的野租坝子,常在清晨和傍晚回荡着彝族孩子们明朗的阵阵读书声,脱贫攻坚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许多贫苦孩子和留守儿童接回了校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个外来优秀青年教师,将汗水和智慧挥洒在这片边远的热土上,无怨无悔地谱写着新时代、新青年的青春之歌。现在的野租群众,都深谙“读书是唯一出路”的道理,鲜有女孩子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再也没有成绩优异的孩子被叫回家来结婚、种地;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新建的关爱活动室让留守学生通过网络与家人面对面交谈。

山坳里那座红旗飘扬的活动室、那间堆满各类书籍的农家书屋、那一场场明亮路灯下的坝坝会、那一堂堂劳作归来后的农民夜校,都为思想贫瘠的淳朴乡亲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养分。他们远离赌博和毒品,开展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建蹢脚舞队、办山歌比赛;他们远离酗酒和颓废,跟着第一书记种中草药,手捧农业书籍研究生产;他们远离早婚早育、大搞移风易俗,助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那袅袅书香氤氲着彝家寨子,带来了智慧、财富和发展。现在,乡亲们都有一个新的梦想:终有一天,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回来服务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

会东彝乡野租翻天变化,平均海拔2480米!插图1

55岁的乡村医生陈阿姨,抱着刚领回来的大专毕业证兴奋不已。5年前,临近退休的她听说西昌卫校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人自考班,便立即和“闺蜜”相约去报名。也曾有人质疑:“陈阿姨,您都要退休了,何必那么辛苦嘛”“陈姐,这种自学班的含金量不高,也不一定受认可,您再考虑考虑吧”。面对这些善意的劝告,她总是作出相同的回答:“没事,我还读得起。况且全家只有我是中专生,我不也得跟上他们的步伐吗”。正是这简单明了的回答,让身边的人都慢慢转变了态度,医院里的年轻同事常常帮她网购学习资料、去西昌考试的路上对她也是多有照顾。

50岁,许多人已经放弃了学习的机会,终日在菜市场、幼儿园和厨房之间连轴转,而这个矮小瘦弱的身躯所蕴含的力量与倔强,似乎彰显出这个新时代的先进性:不论性别、年龄与出生,受教育已经成为所有人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比学赶超”的精神已然在这个崇尚学习的新社会成为一种风气。现在,陈阿姨读大专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不也成为了现实吗?

会东彝乡野租翻天变化,平均海拔2480米!插图2

70载岁月如歌,天堑变通途。如今的野租已蜕变成一片广袤富饶、内秀外美的希望之地,滋养着成千上万熠熠发光的美丽梦想,成为人民“衣食足、谈理想”的精神家园。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读书声仿佛就萦绕在我耳旁,希望的阳光正冉冉升起。“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此刻的野租已然很好,但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灿烂!

 

供稿 县纪委监委 陈鑫编排 王礼明 审核 赵海华 聂剑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7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