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余音:一封关键信笺触发红军长征中的会理会议

在1935年3月11日的苟坝会议后,毛主席的不打“打鼓新场”的建议被中央政治局接受后,中央有感于打仗每次都要开会议商量、过度的讲民主不行,既不灵活,又容易错失战机,决定成立以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为成员的新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而周恩来对毛主席是言听计从,所以毛主席的军事指挥地位更加巩固了。

一、会理会议的历史背景

新“三人团”,形成了党中央委托三人团对军事全权负责的新的指挥机制,既精简、高效,又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造成个人独断专行,也避免了因集体讨论形成的久议不决,贻误战机的现象,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极为有效的组织模式。

在新“三人团”指挥下,红军进行了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打得机动灵活,终于跳出被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毛泽东在红军中的威望也空前提高,得到党中央更多同志的衷心拥护。

党中央是越来越理解毛主席的军事战略了,但是红军的有些基层指挥员却出现了困惑。红军在四渡赤水期间,尤其是第四赤水期间先佯攻贵阳将军、又佯攻昆明期间,各个军团被以毛主席为实际指挥的新三人团调动的灵活机动的同时,付出的是跑的不停的双腿,是几倍于正常行程的路程,明明一条直线可以到,偏偏走了曲线绕路,还有的时候同样的路段来来回回走好几次,由于过度疲惫,非战斗减员越来越多,这种减员还不是因为战斗产生的,更容易让基层不满。

这些似乎违背常识的做法,上面的党中央明白,因为一直跟在毛主席周围,毛主席已经提前解释了三渡、四渡赤水的战略想法,并且按照这个想法去实行。

而一方面为了保密,上面新三人团的命令又不可能对基层的指挥员解释过多;另一方面,此前一直处于被国民党军包围的危险处境之中,新三人团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去多做解释。

这些战略层面的问题不但是基层士兵不清楚,甚至有些军团长级别的指挥员也不清楚。这样不少基层指挥员在执行命令的时候,虽然碍于革命纪律,坚决彻底的执行了,但是心中积攒的疑虑和不满却越来越多,尤其是有些看起来像是多跑路、有违军事常识的命令,还有些是能打蒋军而不打,就是跑路,让部队的基层指挥员中有了一些不和谐的牢骚。

在渡过金沙江,到达四川会理地区后,后面围追堵截的薛岳国民党军已经甩开了有20日的路程,红军有了相对充裕的休整时间,有些基层指挥员将不满化作了行动。

遵义余音:一封关键信笺触发红军长征中的会理会议插图

二、林彪的一封信直接引发了会理会议的召开

摘引信的大致内容如下:“这段时间以来,部队一直处于急行军的状态,东奔西跑,走了很多不必要的弓背路,难道非走弓背,不能走弓弦吗?部队已经精疲力竭,再这样下去会被拖垮。建议更换前线指挥,以改变目前的困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应主持军事大计,前线指挥最好由彭德怀负责。”

这封信的实际意思就是将战略指挥的重任交给彭德怀。据说林彪提前给彭德怀通过电话,谈过此事,被彭总严肃拒绝了。考虑到当时的条件和林彪的偏内向的做事风格,笔者更倾向于这是林彪自己一个人的想法,用的是公开信的形式,也是只签了他一人的名字。一军团聂荣臻政委没有署名,那意思不言而喻。

所以,这封信就是党内的一个党员以公开信的形式向党中央提的一个建议信,信中的内容有些逾矩,一支主力部队的指挥官建议党中央更换全军的军事领导,在党内应该还是第一次,这显然不是一个小事。

但是这个写公开信的方法却是光明磊落的,林彪自己直接署名,彭德怀的名字也出现在信中,也显示了此时的林彪并无他意。只是因为对上层战略的不了解而产生了困惑,受限于此时的眼界和信息差,单纯的从军事指挥的角度对组织提出了建议。

林彪可以说是毛主席看着一点点成长提拔起来的,所以毛主席也非常了解他的品格和做事风格。早在1930年初,毛主席就针对林彪写的一封“红旗能打多久”为主要内容的公开信,回了一封信发表在党内公开报纸上,这封回信日后改名为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解决了以林彪为代表的很多红军指战员的疑惑。

此次林彪提出问题,可以说是由于四渡赤水以来,基层指挥员和普通士兵对党中央的战略不了解产生的战术误解所积攒起来的,所以有必要召开一个光明磊落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军事指挥员的层面也做好战略上的解释沟通,统一全党全军的思想,巩固遵义会议的成功,最后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遵义余音:一封关键信笺触发红军长征中的会理会议插图1

三、毛主席的神级分析让所有人心中再无疑虑

1935年5月12日,在四川会理县城郊铁厂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参加者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彭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

首先是张闻天发言,他直截了当的批评了林彪对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怀疑,从组织原则上也指出了林彪做法的欠妥之处。

毛主席则详细的把自遵义会议以来,军委的每一个决策的意义,每一个计划的前因后果都给大家解释了一遍。尤其是四渡赤水期间,蒋介石判断红军将再次北渡长江,于调集重兵围堵,结果红军挥师东进,返回贵州,并第四次渡赤水。然后红军佯攻贵阳,吸引滇军孙渡部来援,滇军主力被调走,云南兵力空虚后,又佯攻昆明,吓得龙云急忙调集金沙江附近守军回援昆明,紧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金沙江。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神级操作,配合着毛主席神级的分析和讲解水平,可以想想此时此刻在座的党内军内的高级领导在接受一种什么样的军事指挥思想的洗礼,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层次的震撼。笔者每每想到此时真是悠然神往,真希望有一部电视剧能够完整的展现一下这幅经典的场景。

这种高水平的军事课程,以前没有,以后恐怕也不会再有了。四渡赤水本就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神级战役,所有的战役规划本就是他在脑海中逐渐成型,并且全力一个个细节推进的,每个关键决策环节都了解的非常清楚,为了让同志们理解,他才做此精细的讲解和分析,以后毛主席再也没有如此分析过四渡赤水战役。

站在指挥员的角度,跑的无用路很多,跑的疲惫的受不了,原来以为自己做的是无用功。但在听毛主席的讲解之后,发现原来战士们跑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大用的,都是战术的一部分,武器装备、实力皆远不如敌军,只能用两条腿跑出来战术机会,这是弱军在面对绝对实力的强敌所采取的一种无奈的手段,也是唯一可以获胜的一个手段。

林彪本身就是极高明的战术家,只是对军委有些决策背后的意义,并不十分清楚。这是因为站在军团长指挥的角度,以他的视野,无法看到全局的情况。关于敌情、信息的情报,有时候军委是来不及向各军团长讲清的,于是当他们不清楚这些信息的时候,就无法了解决策背后的意义。

当毛泽东给大家讲清楚了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过程以后,以林彪的资质,自然就完全理解了其中原委,心中的怀疑、不满等等情绪也随即消失了。

林彪脸上露出了一丝歉意,只觉得自己未经过深思熟虑,就如此莽撞的给军委写这样的信,实在有些不该。

毛泽东却并没有任何责备他的意思,反而是宽慰的说道:“你还是个娃娃,懂得什么?

毛主席用这两段充满哲理的话为自己的军事分析做了总结:“有时候打仗就是如此,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是军事运动。”

天下的事,很多时候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你这样想,可是偏偏一下子办不到,等你转一圈回来,可能事情也就办成了。”

这两段话实在是蕴含了军事上极高的智慧,看似矛盾的事情,却往往是最合理的解决办法。这些哲学上的深刻道理,也许要到毛主席到陕北后,根据马列主义理论和多年的军事经验,写出矛盾论后,才能为大家所真正的学习理会。

可以说是这场会理会议对与会的所有人员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就是原来大家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由战役的直接导演者来为大家进行每一个关键环节的分析,大家拿着四渡赤水的一个个战役节点去对照,才发现无一不按照毛主席的战略设想而进行,这种震撼可想而知。

毛主席调动的不只是红军,还有老蒋的国民党军,于不可能之中为红军寻找到了一条唯一的生路。

基于这种思想上的领悟,与会所有人员无不心悦诚服,只有毛主席,才能带领红军走向胜利,他也一定能够带领红军,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会理会议事实上巩固了毛主席的军事指挥的地位。这次会议统一了全党全军的认识,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此次会议上,由于林彪的信而使得彭老总被误会,一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上林彪讲了一句话:当时的信确实与彭德怀毫无关系。这才总算为此事画上最后一个句号。这个误会在历史上只是一件小事,也不必去过分解读,只能说是历史长河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水花吧。

遵义余音:一封关键信笺触发红军长征中的会理会议插图2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7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