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凉山境内演绎出史诗般雄浑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凉山处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地区,在这两水相夹的区域内,中央红军自1935年5月3日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发起会理攻坚战,召开会理会议,经甸沙关、半站营战斗,北上德昌;进入西昌召开礼州军事会议;泸沽分兵经喜德、越西、甘洛飞兵奔袭大树堡;红九军团佯装主力掩护部队,完成任务后于5月5日在云南东川树节渡过金沙江经宁南、普格至礼州与红军主力会师,红军主力攻占冕宁,建立入川之后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结盟彝海,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红军长征在凉山州境内足迹踏遍八县一市。即会理、宁南、德昌、普格、冕宁、喜德、越西、甘洛和西昌市,占全州17个县市的48%,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红军长征从南北纵贯全境,总行程达800余公里,1600华里,相当于红军25000里长征总行程的6.8%,是全国红军长征行程最长的市、州之最。红军自1935年5月3日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到主力5月28日红军从冕宁大桥出境,加上泸沽分兵奔袭大树堡的部队共计29天。占中央红军长征总计时间的十二分之一,这在全国全省也罕见的。
据统计,全州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总计19处,可移动革命文物共计578件。目前建有会理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红色冕宁纪念馆4家革命文物主题纪念馆,同时,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设置有红色文化主题展厅、展台。其中,会理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彝海结盟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凉山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凉山州廉政教育基地”。全州5家革命文物主题纪念馆均向公众免费开放,年均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

会理会议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近逼昆明,岀奇制胜,直插四川,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使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红军长征进入四川的第一个县城 红军长征入川“第一会”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与云南隔江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周转重地,为古丝绸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这里是红军长征由云南进入四川经过的第一个县城。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从云南省禄劝县和四川省会理交界的皎平渡巧渡金沙江进入会理。皎平渡,江边这座大山叫作中武山,中央红军就在山下这段水流相对平缓的江面上,巧渡金沙江到会理,在37名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将3万中央红军官兵,用7只木船,七天七夜渡过金沙江北上,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会理会议”是长征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它统一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延续。
“会理会议”是长征中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虽然解决了党的路线和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问题。但是,自红军离开遵义,转战川滇黔的3个多月之中,在红军部队以及部队高级干部中,存在一些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技术和今后的行动方针的不同看法,“会理会议”统一了全党和全军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对军队的领导地位,确保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会理会议”作出了继续北上进取的重要战略决策,为党和红军指明了前进方向,对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坚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原则,对巩固“遵义会议”的成果。

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十件大事之一,在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实践的开篇典范。
成立凉山州第一个红色政权
1935年5月10日至5月22日期间,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5月10日晚,红军先头部队长征到达冕宁。红军在冕宁县得到地下党的有力配合,5月22日,在文庙(今冕宁中学校)召开了有一千多彝汉群众参加的大会,宣布成立凉山州第一个红色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红军总司令朱德出席大会并讲了话。
中央红军在冕宁境内有“五个第一”:冕宁是当年中央红军入川后取得的第一座县城;建立入川后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冕宁县抗捐军;朱总司令在冕宁签发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长征”一词;是彝族红军最多的地方,有一百多人,并专门编成一个连队。

小叶丹妻子
刘伯承小叶丹结义为兄弟
中央红军一路北上一路宣传,宣传红军的宗旨,宣传党的民族平等的主张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1935年5月22日,小叶丹与红军刘伯承司令员取“彝海”水,以水代酒,歃血为盟,碧蓝的高山湖泊“彝海”见证了峥嵘岁月这段生死相挚的兄弟情义。结盟仪式完毕,刘伯承等率领红军先遣队向彝区前进。小叶丹叔侄走在红军队伍前面,为红军带路。刘伯承和小叶丹在这里握手道别。小叶丹将一匹心爱的大黑骡子赠送给刘伯承兄长,刘伯承和小叶丹专门商议了成立队伍的事。按照刘伯承的意见,这支队伍叫彝民红军沽鸡支队。刘伯承还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将一面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赠给小叶丹,还送给他一支手枪和一批武器。
红军先遣队很快从大桥、拖乌、铁案子、李子坪等地到达岔罗,顺利地通过彝族地区。继续向大渡河挺进,随后红军主力也浩浩荡荡地长驱北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