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的鱼坝村,是会东县老君滩乡一个名副其实的极度贫困村。这里海拔从720米-1000米不等,距会东县城152公里,距乡人民政府驻地35公里,3个村民小组,164户606人分布在峡谷深涧的三个梯级台地中。世世代代,这里的群众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扶贫攻坚行动以来,这里,成了扶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这里的人们用战天斗地的精神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近日,记者随扶贫攻坚工作组一行绕道云南,过巧家县,经东川市拖布卡镇,从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红军渡渡口,乘渡轮进入了鱼坝村,详细了解当地干部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凿开致富之路的精彩篇章。
通路一直是鱼坝村民的梦想
过了急流咆哮的金沙江,我们来到了鱼坝村三个村民小组之一的2社。这里背靠大山,前面是滔滔江水,村庄所在的台地两侧,由于被江水长年冲洗,很多地方成为断崖,放眼四顾,脚下没有一寸可供车辆通行的路。
“别说车辆,到了雨季天,徒步行走都困难重重。”县财政局派驻鱼坝村的第一书记穆春红说。
头枕哗哗江水,我们在村支部书记王堂富家住了一夜。第二天醒来,虽然天空下着雨,但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会同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组,冒雨从鱼坝村2社徒步到1社(当地称汪家坪)。
一路上,一面是波涛汹涌的金沙江,一面是被水冲刷的断崖。我们手脚并用,左突右拐,要防备头顶滚石滑落,又要注意脚下不要踩空。
“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危险的地方要迅速通过。我们走过来的地方又垮塌了。”在前面引路的穆春红不时提醒我们。回过头看,一块硕大的岩石正好滑落在我们刚刚走过的路上。
到了一处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正松了口气,穆春红说:“上面因为山体垮塌,已经没有路了。”他边和我们说,边急步去前面探路。
要到汪家坪,确切地说,要到乡政府驻地,或者要到会东县城,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听同行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人员说,鱼坝村群众的生活、生产必需品都渡过金沙江到云南省的拖布卡购买。而这个村的孩子到老君滩乡政府所在地上学,要走10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其中还要途经一段几乎呈90度直角的悬崖绝壁。
“交通堵塞,生产生活成本高,群众的农产品变不了现,这是制约地方发展的瓶颈。”鱼坝村主任刘明万如是说。一位在老君滩乡政府工作了9年的干部深有感触,因为路不通,工作中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路上,办事效率很低。
“修这条路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它是我们的致富路,虽然艰难,但我们一定要修通。”乘着我们喘息片刻的当儿,鱼坝村支部书记王堂富对我们说。
排除万难推进施工
跟在鱼坝村驻村第一书记穆春红的后面,我们继续前行。险峻处,一步之外就是万丈悬崖,如不慎失足,直接掉入滚滚的金沙江。这样的路,当地群众岁岁年年、月月日日,不知走了多少遍。

经过一段胆战心惊的历程后,我们终于到了施工队作业现场。
正在修建的这条路全长10公里,今年2月份开工,预计9月完工。这条路是这片土地上开天辟地第一条公路,其中一半以上的公路在悬崖绝壁上。
“岩石坚硬,山体不稳,有些地方,连挖掘机停的地方也找不到。稍不留神,挖掘机掉进金沙江都有可能。”施工队长张学国这样说。上面是悬崖绝壁,下面是滔滔江水,可以想象,施工难度有多大。
不仅如此,张学国介绍说,在这种地质条件下不能直接施工,必须采取梯级作业,先降低路基周围坡度推进工程。有的地方这样的梯级作业要重复五、六次。
“随时有滚石落下,都不敢告诉家里人我们在这样危险的工地工作。”采访中,在施工队里开挖掘机的黄开林师傅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小插曲。
那是施工队在啃这条路段中的一块硬骨头的一天。他正在聚精会神快速作业,突然从山上滚落下一块石头。虽及时避让,躲过了大石块,但还是有一块飞溅的碎石打破驾驶室玻璃,击中了他的手。
“我从事挖掘机驾驶工作以来,从没有在这么艰难的地方工作过。修这条路,对我也是一种挑战。”黄开林师傅这样对记者说。
那次事故让他在医院躺了20多天。伤刚痊愈,他又马不停蹄赶回了工地。
“为了保障施工人员安全,针对这条路施工,我们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监工。每个地段,都有我们派出的人员进行观察,一发现险情,立刻疏散施工人员。”同行的老君滩乡乡长任吉权接受采访中这样说。
施工现场,年轻的破碎机师傅曹勇告诉记者,他刚结婚不久就来这里施工。为了赶工期,他已经5个多月没回家了,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想到自己的付出能帮助当地群众实现通路的梦想,觉得很值。
红军精神激励人们阔步奔康
经过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到达汪家坪。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长征途中,作为迷惑敌人的我一部分红军将士,在云南红军渡过江后从这悬崖绝壁上攀援上来,在汪家坪住了一夜。如今,这里还流传着很多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
然而,因为交通闭塞,今天,这里成了一片贫穷的土地。
“村里没有收入来源,男人结婚比登天还难。”当地干部介绍说,这个社大约有一大半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女人出去后就嫁在了外面,本地女孩嫁本地男人的少之又少。打工的偶尔带回了媳妇,呆不了多久就跑,有的孩子一两个了也留不住。所以这个社光棍、单亲家庭非常多。说到这里,老君滩乡乡长任吉权感慨万千,用他的话来说,鱼坝村如果不通路,这里的贫困就会一直持续。
我们在这个村里住了两夜。每天早早起来,随处都能看到群众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我们了解到,很多群众每天早上6:00左右就起床生火煮“猪食”,等天亮后立刻就下地干活。
在汪家坪路口,记者看到一位50岁上下的老农带着儿子、儿媳把刚修建的村道往自家的门口延伸。“村主道修通以后,我家准备买个摩托车,用来代步,这样送孩子上学、购买生产生活用品就方便多了。”老农乐呵呵地对我们说。
不等、不靠、不要,填水凼、砌路基,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一股“要致富、先修路”的热潮正在鱼坝村掀起,他们正发扬当年红军战天斗地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
“路修通就好了,物流、人流、信息流就进来了,我们的农产品会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在汪家坪村口,一位刚打工回家的群众对我们说。从他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脱贫致富梦想正一天天变成现实
到汪家坪的第二天,我们前往小螺田采访。沿途机器声隆隆,公路建设热火朝天。
小螺田是这条悬崖上的公路建设中的第三段。公路竣工后,将把鱼坝村三个自然村社有机地连接起来。
当地党委政府对鱼坝村这片红色土地的发展规划,更是让人欢欣鼓舞:
——公路建设。投资168万元把这条悬崖绝壁上路打通后,还将投资440万元硬化此公路;预计投资320万元新建村活动室至3社小新田道路及硬化8.5公里;预计投资480万元,在一社、三社修建田间操作道12公里。
——水利设施建设。投资140万元在鱼坝村一社建太阳能提灌站一个;投资170万元,在鱼坝村1社建500立方水池1个,300立方水池15个,3社建300立方水池5个;投资110万元,在鱼坝村3个社新建沟渠8500米;投资300万元为3社建生产、生活用水管道15千米;投资80万元在一社、三社安装管道10000米。
另外,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规划实施中。届时,将基本实现广电网、互联网全覆盖。
三天的时间,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只是鱼坝村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而当地干群齐心协力决战贫困的故事很多很多。
即将结束采访行程时,记者看到鱼坝村支部书记高兴地给在外地打工的女儿通电话:“小丽,今年一定要回家来过年。我们村路通了,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金沙水拍云崖暖。”在红军精神的激励下,在脱贫攻坚春风吹拂下,这片红色的土地一定会紧密地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一起走向美好的明天。(李先权赵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