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凉山安宁河谷,现代农业基地星罗棋布,智能制造车间活力满格,科技产业园区创新涌动……处处洋溢着蓬勃的发展生机。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凉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信心与决心。近年来,凉山锚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以“营商”之进,换取“赢商”之果,用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
以“营商”之进换取“赢商”之果
走进西昌市政务服务中心,崭新的综合服务区忙而有序,工作人员认真为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群众提供政策解读、流程指引等服务。
拿到“新鲜出炉”的营业执照,企业负责人王先生不禁感叹:“我朋友前几年开办公司要跑多个部门和窗口,提交材料多、耗费时间长。现在,吃个午饭的工夫就全搞定了。”
这样的办事效率,源于西昌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件事一次办”的强力推进。该中心将699项政务服务事项“全科整合”,企业申办营业执照所需材料从15份“减肥”至5份,办理时限从60个工作日压缩到24小时内。

西昌市政务服务中心一角
今年以来,西昌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积极提高服务效能,依托“一件事一次办”专窗,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事项“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
“我们还在政务中心综合服务区设置‘惠企政策’专窗,全量收集各级惠企政策149条。通过政务服务中心、政府官网、政务服务网公开发布政策清单、政策解读及申兑指南,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惠企政策咨询、代办、帮办、兑付流程,实现惠企政策‘直达快享’。”西昌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只是凉山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凉山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控制成本为核心、助企纾困为动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提升企业满意度。
为此,凉山打出一套“组合拳”:出台《凉山州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规定》《凉山州支持工业发展十条政策》等系列惠企政策,制订营商环境“三员一点”监测机制,开通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热线,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

企业群众享受便捷税务服务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为市场活力注入强心剂。数据显示,2024年,凉山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15538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206.5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8.8%,比上年增长5.8%。
以法治力量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凉山还率先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推进《凉山彝族自治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立法工作。
就在不久前,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条例》已于2025年9月30日经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凉山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
记者注意到,《条例》共29条,明确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践行“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法治保障,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针对企业关切的政策落地与权益保障,《条例》建立涉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机制,明确政府不得因换届、机构调整等违约毁约,同时,建立拖欠账款约束惩戒机制,严禁要求企业垫资建设政府项目。《条例》确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和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形成评价、整改、问责的闭环管理。
“《条例》颁布实施后,将为破解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难点堵点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激发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凉山州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凉山迅速行动,对《条例》进行专题学习研讨,以法治思维、系统思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全州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