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凉山州宁南县的基层干部刘康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这位扎根乡村的扶贫干部,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复杂情况,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韧性与智慧。
产业扶贫的困境与突破成为刘康富工作的首要挑战。宁南县地处偏远山区,传统农业效益低下,村民对新兴产业存在疑虑。刘康富带领团队挨家挨户调研,发现当地光照充足的优势,率先试点光伏扶贫项目。通过组织村民参观成功案例、邀请专家现场培训,最终推动建成全县首个村级光伏电站,使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
教育扶贫的深层矛盾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地适龄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刘康富意识到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性。他创新推出夜校+日托模式,白天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后辅导,晚上为成年村民开设技能培训班。这种双轨制教育扶贫有效打破了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刘康富克服重重阻力推进组组通工程。面对部分村民对占地补偿的不满,他创新采用以工代赈方式,让村民参与道路修建并获得报酬。这条蜿蜒山间的扶贫路,不仅连通了村庄与外界,更连通了干部与群众的心。
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始终是刘康富关注的重点。为防止返贫,他推动建立扶贫产业合作社,引入电商平台拓宽特色农产品销路。宁南县的核桃、花椒等土特产通过互联网走出大山,村民的钱袋子真正鼓了起来。
从光伏电站到教育夜校,从山间公路到电商平台,刘康富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诠释了基层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凉山州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中,正是千千万万个刘康富的坚守与付出,才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