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宁南县的乡村振兴实践中,葛源祥的名字已成为致富带头人的代名词。这位扎根乡土的企业家,用十余年时间探索出一条产业造血的乡村振兴路径,其经验与困境折射出西部山区发展的典型命题。
产业选择与市场风险的平衡
葛源祥最初发展核桃种植时,曾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挑战。宁南县地处横断山区,虽然气候适宜经济作物种植,但传统农产品附加值低。他通过引入核桃油深加工项目,将收购价提升40%,却也不得不直面加工设备投入大、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这种初级产品→深加工的转型模式,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参考价值,但资金与技术门槛仍是普遍瓶颈。
合作社模式的可持续性考验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葛源祥带动周边7个村寨建立种植基地。这种组织形式虽解决了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问题,但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管理粗放、社员参与度不均等矛盾。有农户反映:技术培训多集中在种植大户,如何构建更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成为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保护与产业扩张的博弈
在推广林下中药材种植时,葛源祥团队发现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他们最终采用等高线种植法,既保住了每亩地15%的植被覆盖率,又实现了经济产出。这种生态产业化的探索,为山区农业提供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实践样本。
品牌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尽管注册了金沙江畔农产品商标,但物流成本高、市场认知度低制约着品牌溢价。葛源祥尝试直播带货等新渠道,却发现山区网络基础设施薄弱,一场直播可能因信号中断数次。这种基础设施与新兴业态的脱节,正是西部乡村数字鸿沟的缩影。
葛源祥的实践揭示: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既懂农业生产规律,又要具备市场经营思维。他在采访中坦言:最大的成就感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看着乡亲们陆续盖起新房。这种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的理念,或许比任何技术或模式都更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