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凉山州宁南县扶贫干部凌再金的经历,折射出中国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基层工作者的坚韧品格。
贫困山区的现实困境
宁南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不便与资源匮乏长期制约着当地发展。凌再金面对的不仅是物质贫困,更有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难题。部分村民对扶贫政策理解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成为他工作的首要挑战。
因地制宜的扶贫创新
面对传统农业效益低下的问题,凌再金带领团队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他们引入适合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组织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现代种植技术。这种造血式扶贫既考虑了当地自然条件,又为持续增收打下基础。
扶贫工作的深层矛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凌再金常面临政策落地与实际情况的冲突。有的扶贫项目因市场变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个别帮扶措施存在一刀切现象。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需要动态调整和长效机制。
干群关系的重塑之路
通过长期驻村走访,凌再金用脚步丈量民情。从最初被质疑到最终获得信任,他体会到扶贫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心灵的沟通。建立村民议事会、公开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等做法,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也提升了群众参与度。
凉山州的脱贫故事还在继续,凌再金这样的基层干部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扶贫需要俯下身子的诚意、因地制宜的智慧,以及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