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昆铁路穿越群山连接外界,特色产业园在彝乡扎根;昔日的土坯房变青砖黛瓦的新寨,智慧大棚里的“金果子”借电商远销全国……乡村振兴浪潮中,今日凉山焕发出蓬勃生机。
这般日新月异的蜕变,不仅让在外凉山学子满心自豪,更点燃了他们“反哺家乡、建设故土”的热情。作为具备专业知识与浓厚乡情的青年力量,他们正以实际行动扎根家乡、服务基层,在田野、课堂、产业一线践行青春担当,成为推动凉山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归巢重识家乡新机遇
“以前总觉得家乡发展慢,想留大城市。今年暑假回盐源,才发现家乡变了样!”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安志坚站在盐源县物流产业园里,看着高效运转的自动化分拣线、整齐排布的冷链系统,感慨盐源苹果借冷链与深加工走向全国,并表示会学好专业报效家乡。
对许多凉山学子而言,长期在外求学让他们对家乡的印象停留在过去,而“暑假回乡看变化”“我和我的家乡”优秀青年人才家乡行这类活动,成为他们见证家乡新貌的窗口。
8月3日起,43名清华师生用5天时间深入凉山多地,走进脱贫攻坚示范点、探访大国重器、调研重点企业,既感受当地资源优势与干事热情,也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力校地合作与人才招引。
这些亲身经历,让学子们彻底转变观念:凉山不再是“发展洼地”,而是充满机遇的“创业沃土”。更让他们安心的是,近年来,凉山还出台了《凉山州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十三条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回流提供坚实保障。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洛古有格,就是政策吸引下的“归乡人”。他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辞职返乡创业,从饲养乌金猪起步,和村民一起成立“昭觉县三岔河乡有格有合乌金猪养殖农村专业合作社”。2017年,凭借能力与担当当选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今年5月,在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洛古有格被授予“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这是继“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洛古有格获得的又一荣誉。
如今,凉山学子正从“想出去”转向“想回来”,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跨越。
扎根一线书写青春答卷
选择“躺平”,而是主动扎根基层一线。他们在各个领域找准自身定位,用专业知识破解家乡发展中的实际难题。95后青年周栋,便是代表之一。
每年4至5月,凉山安宁河谷平原进入春耕季,对德昌县返乡创业青年周栋而言,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也随之开启。在麻栗镇的水稻田里,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一架无人机、两名飞手,伴随着一阵嗡鸣,无人机升空,飞手操控遥控器,待抵达指定点位,无人机便精准开展农药喷洒作业。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一次偶然接触。2017年周栋大学毕业后,入职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2019年的一次工作中,他首次接触到无人机测绘与农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当时就觉得无人机效率太高了。”周栋回忆,此后他了解发现无人机应用场景广泛,尤其在农药喷洒等农业领域。
经过深入分析,周栋看到了无人机技术的巨大价值:在农业领域,无人机植保能大幅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减少农药用量;在林业领域,可用于森林防灭火监测与病虫害巡查;在环保领域,更是精准监测环境、助力治理的重要工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抱着这样的想法,周栋放弃了传统的“卖无人机”模式,转而希望“教会更多人用无人机,为家乡人创造就业机会”。2022年6月,他回到德昌,创办飞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也是当地首家专注于无人机培训与运用的企业。
凭借可靠的技术与良好的口碑,周栋的无人机农业植保业务不断拓展:从最初服务的几亩地,到2024年已覆盖6万多亩地。如今,他的业务不仅在凉山州内打响名气,还吸引了德阳、遂宁乃至贵州的农户主动寻求合作。
暖心做群众身边“贴心人”
昭觉县昭美社区,是悬崖村村民下山后的安置家园之一,38户共197名悬崖村村民在此开启新生活。
莫色格服,作为悬崖村走出的第二名大学生,2020年5月村民集体搬迁时,他正在读大三。毕业之际,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如今已是昭美社区的一名基层工作者。“过去的悬崖村,不少人连温饱都成问题。”他的回忆里,仍留存着村庄曾经的艰辛。
“2017年我考上大学那天,哥哥姐姐背着我的行李,沿着钢梯送我下山。”莫色格服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心愿,“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把家人接到山下过好日子。”让他意外的是,2020年,这份期盼在他未毕业时便已成真。
如今的悬崖村,早已换了模样——酒店、民宿拔地而起,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让村民收获了可观收入。莫色格服深知,这一切离不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力支撑。为了回馈这份恩情,他选择扎根家乡,用行动为发展添砖加瓦。
“我是本村人,最懂乡亲们的需求。”这是莫色格服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天,他除了整理社区资料、负责残疾人服务,还常去“四点半”课堂看望孩子们。
昭美社区办公室对面,崭新的社区幼儿园设施齐全。透过玻璃窗,孩子们嬉戏的身影清晰可见,欢笑声总能将莫色格服的思绪拉回童年。“他们再也不用像我小时候那样,踩着危险的藤梯去上学了。”而现在,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社区,总是拉着莫色格服问“怎样能让孩子读更好的学校”,又或是念叨着“谁家孩子今年要参加高考了”,对教育的重视,成了社区里新的生活风尚。
大学生们的“归巢”与“担当”,既是家乡发展的“活力源”,更是“青年与家乡共成长”的生动写照。随着凉山产业转型提速、基建完善、人才政策优化,必将吸引更多学子返乡,在故土沃野中实现人生价值。
如今,从“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从“逐梦远方”到“点亮家乡”,越来越多凉山青年带着知识与热情归乡,在乡村振兴中勇挑重担,在建设家乡中绽放青春,他们将“喜看家乡新变”的自豪,化作“建设家乡未来”的担当,他们用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心向何方。(记者 任艳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