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烽火铸辉煌:攀枝花,一座硬核城市的崛起传奇

三线烽火铸辉煌:攀枝花,一座硬核城市的崛起传奇插图

攀枝花,一座多数人仅在地理书上瞥见过的城市,却藏着令人咋舌的数据:2024 年,其人均 GDP 达 11.43 万元,力压省会成都(10.97 万元),雄踞四川省内 21 各城市之首 。这座地处四川最南端,与云南丽江、楚雄接壤的城市,常住人口 120 多万,餐饮价格能与成都比肩,还在百万人口中坐拥 4 家三甲医院 。攀枝花,为何如此 “硬核”?答案,藏在一段鲜有人提及却波澜壮阔的历史 —— 三线建设之中 。

耗时 16 年,上千万人 “神秘迁徙”

故事得从 61 年前说起。上世纪 60 年代,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世界两大强国对我国虎视眈眈 。北方,曾经的 “老大哥” 苏联翻脸,单方面撤回援华专家、撕毁合同、终止两三百个合作项目,局势升级后,甚至在边境陈兵百万,扬言动用核武器 。另一边,美国也一直伺机而动 。彼时,我国关键工业集中在东北,制造业多聚集于东南沿海,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地区首当其冲,大部分工业基础设施将毁于一旦,我国甚至可能丧失还手之力 。

三线烽火铸辉煌:攀枝花,一座硬核城市的崛起传奇插图1

1964 年,最高决策会议上,毛主席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 计划要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问题,搞一、二、三线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入侵 。由此,著名的 “三线建设” 正式拉开帷幕 。

所谓 “三线”,“一线” 指沿边沿海前线地区;“二线” 指一线与京广铁路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东半部;“三线” 则是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涵盖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部分地区 。其中,西南的川、贵、云与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 “大三线”,一、二线地区腹地为 “小三线” 。

三线烽火铸辉煌:攀枝花,一座硬核城市的崛起传奇插图2

三线建设的核心,是将重点产业向中国腹地迁移,一要分散,二要隐蔽,为可能爆发的战争创造足够战略纵深 。短短几年,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的大山里,大型煤炭、钢铁、武器基地拔地而起 。一条条铁路,将高校人才与原料输送进去,把大量工业、军工产品运出 。

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资源整合与交通部署难度极大 。但一句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口号,便动员起全国有识之士,纷纷登上通往西部的列车 。东北不少工厂,将顶尖专业技术人员成批送往西部 。许多年轻钢铁工人,刚领结婚证,还未办喜事,就奔赴三线城市住土坯房 。条件艰苦催生出口号:“先生产,后生活 。” 百亿票房导演贾玲的父母,便是三线建设时期,从辽宁 “东方化工厂”(代号 525 厂)迁至湖北襄阳 。

三线烽火铸辉煌:攀枝花,一座硬核城市的崛起传奇插图3

攀钢所在城市得名攀枝花,只因当地当时荒无人烟,唯有一棵攀枝花树 。因远离家乡,三线工人的人生大事成难题 。1968 年,国家特批 7 条专列,将哈尔滨刃具厂、轴承厂等 12 家重点企业的 2137 名女工送往四川 。在成都军区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接收安置名册》中,82% 的女工被分配至绵阳(长虹厂)、德阳(二重厂)、自贡(东锅厂),其余安置在重庆军工企业,同单位工人得以结婚成家 。

比工厂建设更艰难的,是铁路修筑 。为建成 1096 公里的成昆铁路,超 2100 名建设者献出生命 。攀枝花境内矿产资源富集,有 76 种矿产,钛、钒资源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被列为三线建设重中之重 。

在不毛之地,打造中国工业的 “两大引擎”

曾有人质疑,当年三线建设投入巨大是否值得 。但事实是,若无三线建设的产业大迁移,中国工业难有如今的深厚根基 。

均衡能源布局

三线建设前,中国工业主要布局在东北 。上世纪 60 年代初,全国约 70% 的钢铁、80% 的机械制造和 60% 的电力产能来自东北,东北因而被称作 “共和国长子” 。而广袤的中华腹地,群山环绕间,大量资源沉睡 。

三线建设旨在通过巨量军工武器需求,盘活西部煤矿、钢铁等资源 。三线重点 “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在嘉陵江到渠江两线沿岸 18 个县布局 48 家单位 。这个大型军工制造集群,40% 的枪管、炮筒特种钢由攀钢提供;生产武器的焦煤,很大一部分来自六盘水煤矿集群 。35% 的原材料运输工作,由成昆铁路承担 。

成昆铁路全程跨越 991 座桥,打通 427 条隧道 。经过海拔 2000 多米的大凉山支脉 “金口河至埃岱段” 时,58 公里线路要穿越 44 座隧道 。因其超高难度与奇迹般的建设速度,1984 年 12 月,成昆铁路被联合国列入 “象征 20 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与阿波罗登月计划、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斯普特尼克 1 号” 齐名 。

1970 年,六盘水 300 万吨洗精煤运往攀枝花,助力攀钢一期工程产钢 150 万吨,推动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生产 200 万支步枪及冲锋枪、1.2 万门火炮、9000 万发炮弹…… 直至今日,成昆铁路仍是中国西南交通命脉 。1980 年后,三线建设虽结束,但许多矿场、企业持续运作 。如六盘水煤矿,作为中国西南部煤种最齐全、产能最大的煤矿集群,2010 年年产能超 5000 万吨,2020 年突破 8000 万吨,持续为中国工业发展供能 。

完善教育体系

为支持备战、保留教育火种,三线工程将不少重点大学、专业迁至深山 。从北京迁出的多所院校,三线建设后,部分迁回北京,许多留在当地或两地建校 。比如北京石油学院,发展为如今的中国石油大学,留在山东的部分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地质学院逐步升级为中国地质大学,在武汉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矿业学院 1978 年在徐州重建主体,保留北京研究生部,2003 年北京校区独立为中国矿业大学 。

当年,这些大学师生一搬 “新家”,就投身秘密工厂科研、搞技术 。1964 年迁往四川峨眉的唐山铁道学院,大批师生参与成昆铁路桥梁、隧道等关键工程设计,攻克诸多复杂施工难题 。1972 年,唐山铁道学院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95 年入选国家重点高校 “211 工程”,持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诸多中国高等学府,都有着三线建设的革命基因 。三线建设投入虽大,但在后续几十年持续释放红利 。

中国工业最难得的软实力

工业发展,资源、人才、核心技术固然重要,但还需软实力 —— 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的决心与韧劲 。

当年,中国地质专家在攀枝花地下发现大量钒钛磁铁矿,这是极为珍贵的战略资源 。矿中的钒可增强钢强度,用于制作重轨、抗震钢筋、航天用钒铝合金;钛能制成海绵钛,用于航空及化工领域 。但矿石中钒、钛、铁紧密共生,传统高炉冶炼会导致钛渣黏结炉膛,形成 “高炉结瘤”,苏联专家断言攀枝花钢铁无法利用:“上帝把钒钛赐给了中国,但忘记教中国人如何使用它 。”

关键时刻,冶金部牵头,调集全国 108 名顶尖冶金专家、工程师支援攀钢 。他们耗时三年,1967 年通过 “大风量、高碱度、低硅铁” 工艺创新,在普通高炉实现钒钛钢稳定冶炼,铁水合格率超 90%,钒回收率达 60% 以上 。这一前沿技术,让中国工业在国际崭露头角 。上世纪 80 年代后,攀钢逐步掌握钒氮合金、钛白粉等深加工技术,成为全球最大钒制品供应商 。

攀钢人在艰难条件下、面对质疑,仍坚定保持技术迭代的信念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三线建设仍深刻影响着中国,在诸多重要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

三线烽火铸辉煌:攀枝花,一座硬核城市的崛起传奇插图4

以绵阳为例,三线建设后成为国家认证的 “中国唯一科技城” 和 “军工重镇” 。凭借群山环绕地形与多云多雾天气,成为三线时期重要核工业基地和航天工业基地,如今军工电子产业依旧发达 。国家级科研单位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 在此搭建超大 “风洞群”,2.4 米跨声速风洞启动一次消耗的电能,能让特斯拉 Model 3 绕地球赤道跑 14 圈 。中国唯一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代号:902 研究所),曾是邓稼先、王淦昌、于敏、郭永怀工作之地,仅两院院士就有 30 多位 。

围绕九院,多家三线时期老军工企业,既承担配套生产任务,又组成绵阳支柱产业集群 。如当年生产军用通信设备的 “国营涪江机器厂” 和 “国营涪江有线电厂”,合并为现在的九州集团;生产军工电子配套设备的 “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成长为 “华丰企业集团” 。我们熟知的家电品牌 “长虹”,三线时期是制造机载火控雷达和军用电池的重要企业 。这些从三线时期发展起来的重点单位,推动绵阳成为四川省经济前三的城市 。

据统计,1964 年到 1980 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投入 2000 多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 40% 。400 多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和民工,响应 “好人好马上三线” 号召,奔赴西南、西北,用血汗乃至生命建起 1100 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他们将工业文明播撒至祖国各地,背后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复制自己、进化自己的生存智慧 。攀枝花的辉煌,不过是三线建设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与敬仰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