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老君滩乡中心校的会议室气氛庄重而热烈,“县管校聘”包片工作组第五组、县教体局督导二组、乡人大主席团及县乡人大代表、老君滩乡中心校全体教职工齐聚于此,共同参与教职工岗位竞聘工作实施方案表决大会。随着12名与会教职工全票通过《会东县老君滩乡中心校教职工工作岗位竞聘实施方案》,一场旨在优化师资配置、激发乡村教育内生动力的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会前,全体参会人员深入学习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清单》等文件,而随后对竞聘方案的详尽解读,则如同在教师们面前铺开一张精细的“施工图”——从竞聘原则到岗位分类,从流程步骤到评分细则。理解,是参与的前提。老君滩乡中心校校长孙光富在表决现场郑重表示:“这个方案是凝聚了我们老君滩中心校的集体智慧,历经多轮意见征求和修改完善,今天的表决,既是对方案的‘民意检验’,更是对改革的‘信心投票’。”
孙光富的神情中,既有对集体智慧结晶的珍视,更有对即将开启的改革的审慎与决心。这份方案,在记者看来,其价值远不止于文本本身,它更像是一个凝聚共识的“契约”,一个打破固有藩篱的“钥匙”。
方案的落地,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告别“按资排辈”或“单向分配”的旧模式,该校采用“分类设岗、多轮竞聘”的机制。这意味着,乡村学校也能建立更精细化的岗位图谱(管理、班主任、教学、后勤),并赋予教师基于自身特长与发展意愿的“选择权”。竞聘过程,述职演讲是自我价值的呈现,综合评分则是能力与岗位需求的专业匹配。最终,12名教职工全部成功竞聘上岗,这场“人岗匹配”的竞聘结果将深刻影响这所乡村学校的未来生态。
改革带来的涟漪效应,首先在教师群体中显现,当“铁饭碗”的预期被打破,一种深层次的危机感与随之而来的内生动力正在部分教师心中交织。这并非简单的压力承受,而更像是一次职业认知的重构——从寻求稳定保障转向追求专业价值与岗位贡献。
教师侯淑娟坦言:“改革打破了‘铁饭碗’思维,最初确实有压力。但它更像一个‘成长加速器’,鞭策我们持续精进教学能力,让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在关键岗位上发光发热。”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施文香也坚定表示:“这是一次重新定位职业价值的机会。无论竞聘结果如何,参与过程本身就能促使我反思教学、明确方向。乡村教育需要活力,我愿意成为这股新力量。”
改革的回响,必然延展至校园之外。乡村家长的目光始终聚焦在最朴素的诉求上:孩子能否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他们无声的期盼,正是这场改革最根本的“试金石”——教师队伍的优化,最终必须转化为课堂质量的提升和孩子们更生动的学习体验。家长代表李会会动情地说:“我们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个改革我们是打心眼里支持的!所有的乡村娃娃都盼着好老师能留下来、教得好,让课堂更有吸引力。”
随着表决和竞聘的落幕,真正的攻坚才刚刚开始。如何将纸面方案转化为“人岗相适、动态优化”的生动实践?如何让考核激励机制真正“活”起来?如何让教师培训精准赋能?孙光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新的蓝图:“我们将以此次改革为契机,构建‘人岗相适、动态优化’的管理新格局。同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教师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实现价值,最终为乡村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从方案表决到岗位竞聘,从教师转型到提升教学品质,这场在会东山乡校园里推进的改革,正承载着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万千家庭的期盼,向着激活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坚定前行。当制度创新与个体成长形成“双向奔赴”,乡村教育的沃土必将绽放更绚烂的希望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