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人把这源于傈僳族的舞称“姑遮”, 即蹢脚舞,又叫作嘎且且撒勒舞。




会东傈僳族人自称“傈坡”,大都由古蒙化(今云南巍山)起祖。古时,云南匪患猖獗,土匪常常以盐换钱、换物的方式对傈僳族民众进行强取豪夺,使得他们不堪盘剥。于清朝中叶由云南武定、姚安等地迁徙到今四川省会东县境内的金沙江下游西岸的峡谷地带居住。





仅从迁徙至会东的时间来说,嘎且且撒勒舞也流传了两百多年。
会东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至今保存了48种脚式,远多于其他地方,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会东流传于嘎吉镇的麻栗坪村、花家村,乌东德镇的东村村等地。
会东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是研究傈僳族社会文化史、思想史、音乐舞蹈史、美学史宝贵的“活化石”。



其显著特征是:“圆圈为形,逆时旋转为向,众人蹢脚为乐”。该舞种脚式变化丰富,舞风粗犷,大多刚健有力,间杂有少数舒缓的舞步作为调节和过渡。



傈僳人受大自然的启迪,摹仿毛羊抵角而创作出“毛羊攒头”,摹仿斑鸠喝水而创作出“憨斑吃水”等鸟兽舞蹈,极其生动形象;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如“货郞脚”“歇气脚”“穿花脚”“老人脚”“姑娘脚”“凉山脚”“云南脚”等,都带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有的舞蹈动作,如“苍蝇搓脚”等又是直接继承于宗教祭祀性舞蹈。





经过千百年的凝练,它以其深刻的教育性、娱乐性、艺术性,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便于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不同区域广泛认可。
“原始、热烈、纯粹到令人热泪盈眶” 的文化之旅
会东傈僳族的 嘎且且撒勒舞
绝对值得你翻山越岭而来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