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会东县乌东德镇青山村山顶上,一株株刚刚移栽的药当归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田间地头,前来务工的群众正在铺膜、植苗、浇水,一幅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大家注意间距,别挤着苗子!”青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帮华边查看边叮嘱。采访中得知,2025年,青山村流转200多亩闲置土地建起了药当归种植基地,按亩能产2000斤计算,每亩收入约8000元;截至记者采访当日,150亩当归苗已“安家落户”,剩余土地正加紧移栽,已累计用工700余人(次)。
地处金沙江畔的青山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山村。过去,因产业单一,当地群众纷纷外出务工,大量土地闲置。“现在好了,当归种植基地不仅盘活了土地,还让我们在家门口挣钱!”前来基地务工的青山村村民刘祥乐呵呵地说。采访中得知,他家烟叶种植刚刚结束就赶来基地务工,“一天能挣100多元,还能学技术,一举两得。”
“移栽、除草、采收,一年四季都需要人。”王帮华掰着手指算账,在药当归种植、管理和采收期间需要大量务工人员,能够长期提供50个就业岗位,为务工人员创收20余万元。
“种植基地不但流转了村里的闲置土地,还解决了部分因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群众就业难的问题。”说起建立药当归种植基地带来的好处,王帮华滔滔不绝。

种植基地的“链式效应”不止于此。除了种植药当归,村里还试种了30亩黄条党参,预计投入15万元、用工150人(次);预计产量3万斤,按市场价15元每市斤计算,预计产值45万元。“单一种植模式向多元产业发展过渡,才能有效抗击市场波动,降低投资风险。”王帮华指着连片的党参苗说。
“下一步,我们要按‘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更多群众种植药当归、党参,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王帮华说,村里计划成立一个特色产业种植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争取三年内让全村一半农户种上药当归,户均增收超万元!”

在青山村,药当归不仅是中药材,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从闲置土地到连片种植基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青山村用一根根当归苗串起了产业链,激活了内生动力,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