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普格县中心校,作为教育扶贫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逐渐成为山区教育发展的标杆。然而,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该校仍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的双重考验
尽管校舍条件较过去明显改善,但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部分教学设备维护困难,多媒体教室使用率偏低。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不足,本地教师占比过高导致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如何建立长效师资培训机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文化融合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困境
作为彝族聚居区学校,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现有教材与彝族文化衔接度不足,部分学生存在文化适应障碍。同时,寄宿制管理面临生活教师配备不足、心理健康辅导缺失等问题,需要探索更符合民族特性的管理模式。
教育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
短期政策红利过后,学校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导致读书无用论仍有市场,控辍保学压力长期存在。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的联动机制尚未健全,毕业生本地就业渠道狭窄,减弱了教育投入的吸引力。
普格县中心校的实践表明,山区教育扶贫需要构建硬件+软件+生态的综合体系。未来应着力培育本土化教师队伍,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机制,真正实现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价值。这所大山深处的示范校,正在用它的探索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