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普格县,残联理事长的工作纪实展现了一幅扶残助残的温暖画卷。然而,在这份温暖背后,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契机。
基层服务覆盖的最后一公里
普格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导致部分偏远村落残疾人难以及时获取康复服务。理事长带领团队翻山越岭开展入户评估时发现,有的残疾人十年未做过专业体检,假肢适配需求长期被忽视。如何建立常态化下乡服务机制,成为团队重点攻关方向。目前通过流动服务车+村级联络员模式,已为23个行政村建立动态需求档案。
就业帮扶的可持续性困境
虽然县里开展了彝绣、电商等技能培训,但结业学员面临产品销路窄、创业资金短缺等现实难题。有位双腿残疾的学员掌握彝绣技艺后,因缺乏销售渠道,月收入不足800元。对此,残联联动电商服务中心打造普格助残工坊线上平台,同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残疾人手工艺品,形成培训-生产-销售闭环。
社会认知偏差的破除之道
部分家庭仍存在残疾羞耻观念,导致适龄儿童未办理残疾证而错过补助政策。理事长在螺髻山镇走访时,曾花三周时间反复劝导一户家庭为听障孩子申请人工耳蜗项目。现在这个孩子已能清晰喊出谢谢理事长。为此,县残联将每年5月定为残健融合宣传月,通过彝汉双语宣讲、残疾人励志故事巡讲等方式转变观念。
政策落地的精准化需求
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残疾人存在差异化需求。有位重度肢残人士反映,虽然每月领取补贴,但最需要的是居家无障碍改造。这促使残联建立一人一策服务清单,两年内完成47户家庭坡道改造、卫生间防滑处理等项目。下一步计划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精准度。
从这些实践中我们看到,扶残助残不仅是政策执行,更是对民生痛点的敏锐捕捉和创造性解决。普格县残联的工作启示我们:真正的温暖,源于对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细致关照。当服务者的脚步踏遍山乡角落,当帮扶措施契合真实需求,残疾人事业的阳光就能照进更多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