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州普格县荞窝镇,一位校长正带领师生们跋涉在教育扶贫的崎岖山路上。这位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用行动诠释着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山区教育资源的先天不足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荞窝镇地处偏远,优质师资匮乏,教学设施陈旧,这些客观条件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校长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校舍,但硬件设施的更新速度仍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求。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仅靠情怀难以维系师资队伍的稳定。
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构成了另一重障碍。当地许多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比例居高不下。学生缺乏家庭监督和学业辅导,导致学习习惯难以养成。校长组织教师定期家访,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但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时间和耐心。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碰撞也值得深思。部分家长更看重短期经济利益,让孩子过早辍学务工。校长通过举办家长课堂、展示教育成果等方式,逐步转变着这种观念。但要在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教育理念,需要找到平衡点。
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荞窝镇的教育面貌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校长带领团队开发的双语教学模式,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守护了民族语言文化。通过对接帮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助学机制,使更多孩子能够安心求学。
这位荞窝镇校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扶贫不仅是改善硬件条件,更需要改变观念、创新方法。当知识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脱贫致富就有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