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普格县的崇山峻岭间,基层干部胡绍定用十年光阴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的动人乐章。这位被当地彝族同胞亲切称为老胡的共产党员,用双脚丈量贫困,用双手托起希望,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大山深处的突围战
普格县地处大凉山腹地,交通闭塞与观念滞后形成双重枷锁。胡绍定初到帮扶村时,村民对产业扶贫政策持观望态度,传统农耕思维根深蒂固。他带领工作队创新采用火塘夜话方式,在彝族同胞最熟悉的火塘边讲解政策,用彝汉双语破除沟通壁垒。但如何将短期帮扶转化为持续发展动能,仍是摆在面前的现实考题。
产业扶贫的破冰之路
面对贫瘠的高山土地,胡绍定推动发展高山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他邀请农技专家驻点指导,建立合作社带动农户,却遭遇市场波动风险。2020年突发的疫情导致200亩青花椒滞销,这位扶贫干部连夜组织电商培训,带领村民直播带货,最终实现产销对接。这种扶智+扶志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教育扶贫的长远布局
在走访中发现适龄儿童辍学放牧的现象后,胡绍定意识到斩断穷根必须从教育入手。他多方筹措资金改建村小,设立助学基金,但山区师资流失问题依然严峻。为此他推动城乡结对计划,让县城优秀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同时培养本地土专家担任实训导师。
如今走在普格的乡间小路上,新修的硬化路连通村村寨寨,光伏板在彝家新寨屋顶闪烁。胡绍定仍保持着每周入户走访的习惯,他的工作笔记本上记满了新问题: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怎样激发内生动力?这些思考将继续指引着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