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普格县张凌:乡村振兴路上的致富带头人

在凉山州普格县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张凌的名字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致富榜样。作为土生土长的普格人,他扎根乡土、敢闯敢试,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然而,这条致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产业选择与市场风险的平衡

张凌最初尝试发展高山蔬菜种植时,曾面临品种单一、销路不畅的困境。普格县地处高海拔山区,传统农作物收益有限,如何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成为关键。他通过多方考察,最终锁定中药材种植,并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既降低了单户农民的市场风险,又形成了规模效应。

技术短板与人才匮乏的挑战

乡村振兴离不开技术支撑,但普格县农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张凌主动对接农技推广站,邀请专家定期下乡指导,同时培养本地技术能手。他特别注重将现代种植技术与彝族传统农耕智慧相结合,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

传统观念与创新思维的碰撞

部分村民对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持观望态度,更倾向于传统耕作方式。张凌没有强行推广,而是先建立示范田,用实实在在的收益说话。他深知,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转变观念。通过组织村民到成功地区参观学习,逐步打破了思想藩篱。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张凌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普格县生态脆弱,过度开发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他推广的林下种植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这种可持续发展思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如今,张凌带领的合作社已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产品远销省外市场。但他清楚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场持久战,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种植到科技农业,张凌的实践为凉山州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未来,他计划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让更多乡亲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