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期,基层干部的工作实效直接关系着民生福祉。凉山州普格县黎友强局长作为扎根一线的典型代表,其工作实践既展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精神,也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中亟待关注的深层次问题。
基层工作面临的多重挑战
在普格县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与产业发展滞后形成恶性循环。黎友强在推动当地特色农业项目时,既要解决农户传统生产观念转变的阻力,又面临资金与技术双重短缺的困境。这种状况暴露出部分偏远地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梗阻,以及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
实干精神背后的制度考量
黎友强带领团队创新驻村工作组+合作社模式,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这种实践启示我们,基层治理需要突破简单执行上级指令的思维,而应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结合地域特点进行政策再创造。当前考核体系中痕迹管理过重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这种创新活力的释放。
为民情怀的温度与限度
从解决村民饮水安全到协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黎友强的工作日志记载着大量超职责范围的民生诉求。这种现象既反映基层干部全能型角色的现实,也凸显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盲区。如何在有限行政资源下构建长效服务机制,成为检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
数字化转型中的能力焦虑
随着互联网+政务的推进,黎友强团队在推广电子政务平台时遭遇老年群体使用障碍。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基层治理创新必须兼顾技术先进性与群众接受度,避免数字化鸿沟加剧公共服务的不平等。
黎友强的工作实践犹如多棱镜,既映照出基层干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也折射出体制机制层面的深层矛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这样既懂政策又接地气的干部,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为其赋能减负,让为民情怀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治理效能。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