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普格县李俊:一位基层干部的扶贫故事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基层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凉山州普格县干部李俊的扶贫故事,折射出中国乡村脱贫实践的生动缩影,也让我们思考基层扶贫工作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交通闭塞与产业困局

普格县地处大凉山腹地,山高路险的地理环境长期制约着当地发展。李俊到任后发现,村民种植的优质农产品因运输成本高昂难以外销。他带领村民修建村道,同时引入电商平台,让高山土豆、苦荞等特产走出大山。但交通基建的持续维护和物流体系的完善,仍是偏远山区产业发展的长期课题。

教育滞后与观念转变

扶贫先扶智,李俊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他组织夜校培训,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教学,用成功案例激发内生动力。然而,如何建立长效教育机制,防止脱贫后返贫,需要更系统的文化扶贫设计。

资源整合与可持续性

面对扶贫资金有限的情况,李俊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分散的土地集约化经营。这种尝试虽取得成效,但后续暴露出技术支撑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干部需要更专业的产业规划能力。

坚守中的初心与使命

五年来,李俊走遍辖区所有贫困户,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需求。这种钉钉子精神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5+2“白加黑的奉献。但也要关注基层扶贫队伍的职业倦怠问题,建立更科学的激励机制。

从李俊的故事可以看到,脱贫攻坚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当扶贫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时,他们也在书写着中国乡村最动人的振兴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