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崇山峻岭间,木里县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吸引着外界的目光。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也曾长期受困于贫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扶贫干部伍正华用十余年的坚守,书写了一个关于责任与奉献的感人故事。
交通闭塞与思想转变的双重挑战
木里县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伍正华初到木里时,发现许多村民对脱贫缺乏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他意识到,扶贫首先要扶志。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伍正华用彝汉双语向村民讲解政策,组织致富带头人分享经验,逐步改变了村民的观念。
产业扶贫的因地制宜探索
面对木里县耕地稀缺的现状,伍正华没有照搬其他地区的扶贫模式。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发现当地高海拔气候适合种植中药材。通过引进企业合作,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保障了销路。如今,木里的中药材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教育扶贫的深远布局
伍正华深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在教育。他多方奔走争取资金,改善乡村学校条件;设立助学基金,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不失学。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亲自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用自身经历激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
作为汉族干部,伍正华努力学习彝语,尊重当地风俗。在传统节日里,总能看到他与村民一起跳达体舞的身影。这种真诚赢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为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如今,木里县已实现脱贫摘帽,但伍正华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扶贫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人心的温暖;不仅是政策的落实,更是生命的交融。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伍正华用青春播撒的种子,正在绽放出希望之花。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