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的崇山峻岭间,地莫小学教师刘媛的故事正在悄然流传。这位扎根大凉山深处的教育工作者,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乡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也折射出偏远山区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教育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始终困扰着像地莫小学这样的山区学校。校舍简陋、教学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刘媛所在的学校常常面临一个老师教多个年级的窘境,这种复式教学模式虽然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难题,却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孩子来自贫困家庭,上学路途遥远,有的甚至需要翻山越岭数小时。冬季严寒时节,教室里常常能看到穿着单薄的学生,他们的求学之路比城市孩子艰难得多。刘媛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有时甚至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平衡同样考验着山区教师。大凉山是彝族聚居区,如何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成为刘媛等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她尝试将彝族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既让学生掌握现代知识,又不忘记本民族的文化根基。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刘媛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注偏远地区教育发展、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更多像刘媛这样的教育坚守者得到应有的支持,大凉山深处的孩子们才能真正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版权声明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