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喜德县交通执法队工作纪实:守护彝乡道路安全的忠诚卫士

在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岭间,凉山州喜德县交通执法队用脚步丈量着蜿蜒的山路,以责任守护着彝族同胞的出行安全。这支扎根彝乡的执法队伍,在复杂地形与特殊人文环境中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工作模式,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山区道路的特殊性考验执法智慧

喜德县境内多为盘山公路,急弯陡坡路段密集,雨季易发塌方滑坡。执法队员需定期徒步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但部分偏远村道仍存在监控盲区。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巡查效率,成为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当地正尝试引入无人机巡线系统,通过高空视角弥补人力巡查的不足。

民族地区执法的温度与难度并存

面对彝族群众特有的出行习惯,执法队创新开展双语普法宣传,将交通法规翻译成彝语顺口溜。但在处理农用车载客、摩托车超员等传统习俗与安全规范的冲突时,仍需平衡执法刚性与民族特性。有队员坦言:既要守住安全底线,又要尊重民族文化,这需要更精细的执法艺术。

基础设施短板制约安全提升

虽然近年完成了主干道安全防护工程,但部分通村公路仍缺乏波形护栏、凸面镜等基础设施。执法队通过以案促改机制,将事故多发路段数据及时反馈给建设部门,推动防护工程向末梢道路延伸。这种执法+建设的联动模式,正逐步改善着山区道路的硬件条件。

季节性交通压力凸显人力不足

每逢彝族年节、火把节等传统节日,返乡车流激增与酒后驾驶风险形成叠加压力。执法队采取定点值守+流动巡查方式应对,但现有18名队员要覆盖全县1400多公里道路,人力调配捉襟见肘。探索执法+志愿模式,培训村组干部担任交通安全协管员,成为破解难题的新尝试。

在晨雾弥漫的早市路口,在暴雨突袭的塌方现场,喜德县交通执法队员的藏蓝身影始终挺立。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以创新破解难题,在这片彝乡热土上筑起流动的安全长城。随着智慧交通建设的推进和群众安全意识的提升,这支队伍将继续书写守护之路的新篇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