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群山深处,一支名为果果的童声合唱团正用纯净的歌声打破大山的沉寂。这支由彝族孩子组成的合唱团,以其独特的民族和声惊艳了无数听众,却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平衡难题成为果果合唱团发展的首要课题。彝族传统民歌多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而现代音乐教育体系更注重标准化训练。如何在保留原生态唱腔特色的同时,让孩子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指导老师们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合唱团创始人阿说伍来坦言:我们既怕传统失传,又担心孩子们跟不上时代。
基础设施的匮乏制约着合唱团的日常训练。喜德县地处偏远山区,专业的音乐教室、乐器设备都极为紧缺。孩子们常常要在简陋的校舍里,用自制乐器进行排练。雨季来临时,漏雨的屋顶甚至会打断排练进程。尽管如此,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丝毫未减,这种质朴的坚持反而成就了他们歌声中特有的生命力。
走出大山的机遇与挑战同样值得关注。随着合唱团知名度提升,受邀演出的机会增多,但交通不便、经费短缺使得外出交流困难重重。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优秀团员小学毕业后不得不中断音乐学习,前往县城或更远的地方继续学业,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
可喜的是,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合唱团开始尝试非遗+教育的创新模式。通过建立传习基地、开发校本课程,让彝族民歌走进日常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学,突破地域限制;与专业院校合作培养师资,提升教学水平。这些探索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大山深处的天籁之音仍在继续,它不仅是音乐的传递,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坚守与重生。果果合唱团的故事提醒我们:保护文化多样性需要制度保障、资源投入,更需要给予这些文化传承者持续的关注与支持。
© 版权声明
THE END











